《创造101》作为国内首档女团竞演养成类综艺,自2018年播出以来便引发全民热议,其“全民制作人投票”机制更是将选手命运与观众直接绑定。然而,伴随节目热度飙升的,是“点赞刷票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议始终如影随形。从选手粉丝间的数据控诉,到第三方监测报告的异常数据提示,再到业内人士对“流量注水”的隐晦回应,这一问题的答案早已浮出水面——点赞刷票不仅真实存在,更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利益驱动的黑色产业链,深刻影响着选秀行业的生态与走向。
一、数据异常:点赞刷票的直接证据
点赞刷票的存在,首先体现在节目中无法回避的数据矛盾上。《创造101》的投票规则允许用户通过“点赞”“打赏”等方式为选手助力,其中点赞次数直接影响选手的排名。然而,节目播出期间,多组选手的数据呈现出违背常理的波动:某选手在非黄金时段的点赞量突然激增,单小时增长量超过前一日全天总和;部分选手的点赞IP高度集中,甚至出现同一设备短时间内为不同选手重复投票的异常记录;更有粉丝在社交平台自曝“24小时轮班刷票”,晒出分工表、刷票工具截图,详细记录了“每分钟需完成10次点赞”“100人团队可日增百万票”的操作流程。
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的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异常。据某平台发布的《选秀节目数据透明度报告》,《创造101》决赛阶段,Top11选手中有6名的点赞量与实际活跃粉丝量存在显著倒挂——即其官方公布的点赞量远超其社交媒体粉丝总量所能支撑的理论投票上限。这种“数据泡沫”的出现,直接指向了以机器程序为核心的“刷票技术”:通过模拟用户行为、批量注册虚假账号,刷票平台可在短时间内制造出虚假的“人气繁荣”,从而干扰节目真实的排名机制。
二、产业链运作:从“粉丝集资”到“流量黑产”
点赞刷票的泛滥,本质上是资本与流量合谋的产物。这条黑色产业链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三级体系”:上游是提供刷票技术的平台,开发自动化脚本、虚假账号池,按“千次点赞价格”向中游服务商出售“流量工具”;中游是粉丝后援会、数据站等组织,负责筹集资金、制定刷票策略,将上游的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刷票任务”;下游则是普通粉丝,通过完成“每日点赞任务”“打榜冲榜”等指令,成为数据造假的“执行者”。
值得注意的是,粉丝在这一链条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参与者”。节目组以“全民制作人”为噱头,将选手人气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迫使粉丝陷入“不刷票则落后”的焦虑;而部分后援会为争夺“打榜第一”,主动组织集资购买刷票服务,甚至将刷票金额包装成“为偶像争光”的义举。据知情人士透露,《创造101》某选手后援会曾在决赛前一周集资超200万元,其中60%用于购买“真人点赞”(雇佣水军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和“机器刷票”,剩余40%则用于打赏“火箭”“嘉年华”等虚拟礼物——后者可直接转化为投票量,形成“刷票-打赏-再刷票”的利益闭环。
三、机制漏洞:节目组的“默许”与“失控”
点赞刷票的泛滥,更暴露了选秀节目投票机制的先天缺陷。《创造101》虽设置了“一人一票”的规则,却未能有效防范“多账号注册”“设备模拟”等技术手段;其“点赞+打赏”的双重投票模式,更将流量直接转化为金钱,为资本介入提供了合法外衣。节目组对此并非全然不知,但基于“维持热度”“制造话题”的商业考量,选择了“默许”甚至“利用”。
一方面,高投票量能证明节目“国民度”,吸引广告商青睐;另一方面,数据竞争引发的粉丝骂战、话题炒作,能为节目持续提供免费流量。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导致节目组对数据造假缺乏实质性约束——既未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投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也未对异常账号进行严格封禁,反而将“打榜战”包装成“热血奋斗”的叙事,进一步刺激粉丝的非理性消费。正如一位前节目编导在访谈中坦言:“我们知道数据有水分,但只要不闹出太大争议,这种‘虚假繁荣’就是节目需要的。”
四、行业反思:当“养成”沦为“流量游戏”
点赞刷票的存在,不仅破坏了选秀节目的公平性,更扭曲了“养成系偶像”的核心逻辑。《创造101》的初衷是通过观众投票,选拔出具备“唱跳实力”与“人气潜力”的偶像,但刷票行为让“人气”与“实力”彻底脱节——部分选手因资本加持和数据造假逆袭,而真正有实力的选手则可能因“粉丝购买力不足”被埋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打击了观众对节目的信任,更让“养成”沦为一场由流量和数据操控的“游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助长了行业浮躁风气。当选秀节目将“数据”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经纪公司、粉丝便会将资源更多投入到“刷票”“控评”等短期行为,而非选手的专业能力培养。这种导向下诞生的“偶像”,往往缺乏扎实的业务功底,难以在娱乐圈长久立足。《创造101》出道的火箭少女101,部分成员在团期间频繁陷入“数据争议”,解散后发展也参差不齐,正是这一问题的缩影。
五、破局之路:从“流量监管”到“价值回归”
要根治点赞刷票乱象,需从机制、监管、行业生态三方面同步发力。在机制层面,节目组需摒弃“唯流量论”,引入“专业评审+大众投票”的复合评价体系,同时限制单账号投票次数、绑定实名认证,提高刷票成本;在监管层面,需建立行业数据监测标准,由第三方机构对投票数据进行实时审计,对违规账号和平台进行严厉处罚;在行业生态层面,则需引导粉丝理性追星,通过“反数据造假”宣传、支持选手原创作品等方式,让“实力”而非“数据”成为偶像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101》的争议,本质上是选秀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必然经历的阵痛。点赞刷票的存在,提醒我们:当“流量”成为唯一目标,失去的不仅是公平,更是行业与观众之间的信任。唯有坚守“内容为王”“实力至上”的初心,让选秀回归“选拔真正偶像”的本质,才能避免“数据泡沫”的破灭,让“养成系”真正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