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刷赞服务是否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销售刷赞服务是否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这一问题随着电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愈发凸显。在流量即王道的数字商业环境中,刷赞服务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通过虚构用户评价、伪造交易热度,帮助商家快速提升商品排名和用户信任度。

销售刷赞服务是否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销售刷赞服务是否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

销售刷赞服务是否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这一问题随着电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愈发凸显。在流量即王道的数字商业环境中,刷赞服务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通过虚构用户评价、伪造交易热度,帮助商家快速提升商品排名和用户信任度。然而,这种“数据造假”行为不仅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更直接触及了我国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红线,其违法性需要从法律本质、行为特征及社会危害三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刷赞服务的核心属性在于“虚假交易”与“虚构信用”,这使其天然与电子商务法要求的“真实、透明”原则相悖。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刷赞服务通过批量制造虚假好评,刻意隐瞒商品或服务的真实评价情况,直接违反了这一披露义务。例如,某商家若使用刷赞服务将差评率5%的虚假包装至95%好评,消费者基于这些虚构信息作出购买决策,显然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权益受损。此外,《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当平台对刷赞行为放任自流时,不仅构成对平台责任的违反,更纵容了虚假交易生态的蔓延。

从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看,刷赞服务属于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该法第二条明确“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而刷赞服务通过“数据造假”手段获取竞争优势,违背了商业道德中的诚信原则。具体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服务本质上是“虚构用户评价”的商业宣传行为,例如某餐饮商家通过刷赞将“月售100单”虚标为“月售10万单”,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产品具有高市场认可度,这种行为直接构成虚假宣传。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还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刷赞服务通过操纵平台算法排名,使真实优质的商品因缺乏“数据优势”被淹没,实质上破坏了平台基于真实交易评价的排序机制,妨碍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刷赞服务的违法性还体现在其对市场信用体系的根本性破坏,而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初衷正是维护健康的信用生态。电子商务法将“信用评价”作为平台治理的核心机制之一,其第二十条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而刷赞服务通过“刷单炒信”制造虚假评价,直接破坏了信用评价的真实性。当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好评可能被买卖”,整个电商平台的信任基础将被动摇,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逆淘汰。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样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立法目标,刷赞服务的泛滥使得经营者不再专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而是将资源投入“数据造假”,这种竞争方向的偏离不仅损害了行业创新动力,更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和社会监督成本。

执法实践中,刷赞服务的违法认定已形成明确共识。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开展“网剑行动”,将“刷单炒信”列为重点打击对象,2022年某电商平台因对刷赞行为监管不力被处以200万元罚款,2023年某商家因组织刷赞被认定为虚假宣传并承担赔偿责任。这些案例表明,无论是提供刷赞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还是购买服务的商家,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责任形式看,商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民事赔偿(消费者因虚假宣传遭受损失的赔偿),甚至刑事责任(若刷赞金额达到诈骗罪立案标准);平台若未履行审核和监管义务,则需承担连带责任;刷赞服务的提供者则可能因非法经营罪或虚假广告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面对刷赞服务的治理挑战,需要法律规制、平台自治与行业自律协同发力。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刷赞”与“正常营销”的界限,例如区分“真实用户分享奖励”与“虚假刷单”,避免误伤合法营销行为;平台层面需升级算法审核能力,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交易数据核验等技术手段识别异常评价;行业自律则可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对参与刷赞的商家和服务商进行联合惩戒。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斩断刷赞服务的利益链条,让电商生态回归“真实竞争、诚信经营”的本质。刷赞服务的违法性不仅体现在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违反,更在于其对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的系统性破坏,唯有通过严格执法和综合治理,才能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电商公平竞争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