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平台上,“刷赞”作为一种常见的流量造假行为,其法律边界一直存在争议。当用户通过第三方工具、人工代刷等方式虚构视频点赞量时,这种行为看似是“流量捷径”,实则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抖音刷赞的违法性并非模糊地带,而是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其背后隐藏的平台、行政、民事乃至刑事责任,值得从业者与普通用户高度警惕。
刷赞,即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在抖音平台非自然地增加视频点赞量,属于流量造假的一种典型形式。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自动化脚本模拟点赞行为、雇佣“水军”批量点赞、通过虚假账号集中互动等。这种行为在抖音生态中屡见不鲜,部分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量,个人用户为打造“爆款”人设,甚至MCN机构为包装网红,都可能参与其中。然而,流量造假的本质是“欺骗”——欺骗平台算法、欺骗消费者认知,更欺骗了市场对真实价值的判断。
从法律性质看,抖音刷赞的核心问题在于“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宣传。若商家通过刷赞虚构产品好评量,误导消费者认为其产品更受欢迎,直接违反该条款。即使是非商业账号,若刷赞目的是为了获取平台流量分成、广告合作等经济利益,也可能被认定为“变态商业宣传”,同样受该法规制。例如,某美食博主通过刷赞将视频点赞量从5000伪造至5万,吸引品牌方支付合作费用,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假数据骗取交易机会,构成不正当竞争。
此外,提供刷赞服务的第三方工具或平台,还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该法明确禁止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市面上不少刷赞软件通过破解抖音算法接口、模拟用户行为数据等方式运行,属于非法侵入网络干扰正常功能的行为,开发者与使用者均需承担法律责任。2023年,某科技公司因开发“抖音刷赞机器人”并销售牟利,被网信部门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的处罚,正是这一条款的典型适用。
抖音作为平台方,对刷赞行为持明确禁止态度。根据《抖音社区自律公约》,任何形式的流量作弊(包括刷赞、刷粉丝、刷评论)均属于违规行为。平台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如识别异常点赞频率、非用户活跃时段点赞等)可快速定位作弊账号,处罚措施包括:视频限流(隐藏点赞数据)、短期封禁(1-30天)、永久封禁(尤其针对商业账号或多次违规者),甚至扣除商家保证金。对MCN机构,若旗下账号批量刷赞,可能面临合作终止、行业通报等处罚。平台处罚虽非“法律责任”,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账号生存与商业价值,其威慑力不容忽视。
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正从线下转向线上,刷赞行为已成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打击对象。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对刷赞的经营者,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若情节严重(如刷赞量巨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罚款上限可提至一百万元,甚至吊销营业执照。2023年,某美妆品牌因在抖音刷赞10万+虚假好评,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的案例,已为行业敲响警钟。
刷赞引发的民事纠纷也日益增多。一方面,若消费者因虚假刷赞的“高赞视频”误导购买商品,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商家“退一赔三”;另一方面,同行业经营者若因竞争对手刷赞导致自身流量受损、市场份额下降,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提起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刷赞数据可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直接证据,司法实践中已有多起判例支持原告诉求。例如,某服装店因隔壁同行刷赞抢占流量,法院判决对方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8万元。
在极端情况下,刷赞行为可能升级为刑事犯罪。若形成刷赞产业链,组织者通过开发、销售刷赞软件牟利,非法经营额达到五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额达到一万元以上,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若刷赞过程中非法获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如账号密码、手机号),则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2022年,某团伙开发“抖音刷赞助手”软件,非法获利200余万元,主犯最终被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抖音刷赞的法律风险并非孤立存在,其后果具有连锁效应。对个人用户,账号封禁意味着社交关系与商业价值归零;对商家,虚假流量一旦被曝光,将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对平台,刷赞行为破坏了“内容优质者流量优先”的生态机制,长期来看会导致用户流失、广告主信心下降;对市场秩序,流量造假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优质创作者因自然流量被挤压而减少产出,最终损害整个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抖音上刷赞绝非“无伤大雅”的小动作,而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都应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通过优质内容创作合规获取流量。平台需进一步完善反作弊技术体系,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刷灰黑产的打击力度,唯有法律、平台、用户三方合力,才能构建真实、健康的短视频生态——毕竟,流量可以造假,但价值永远无法被数据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