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赞行为看似是互联网时代“流量至上”的产物,实则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危险操作。当“点赞”这一原本表达真实情感的行为被异化为可买卖的商品,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正逐渐显现。刷赞的违法性并非源于单一法条的简单禁止,而是其对市场秩序、平台生态、用户权益的多重侵害,本质是虚假商业行为在数字空间的延伸,已触犯我国法律体系对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的核心要求。
从法律层面看,刷赞行为首先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虚假宣传的规定。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通过虚构用户点赞量、好评率,制造商品或服务“广受欢迎”的假象,直接构成“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例如,某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赞将一款普通美妆产品的“好评率”从真实60%提升至98%,消费者基于虚假点赞量产生“产品品质卓越”的认知,进而做出购买决策,这种行为本质上与“刷单炒信”“虚假广告”同属一类,均是通过数据造假扭曲市场信号,破坏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刷赞的违法性不仅针对直接实施刷赞的商家,还包括为商家提供刷赞服务的中介平台和个人。这些中介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用户行为,或组织“刷手”批量点赞,已形成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其行为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的“经营者不得违反本法规定,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宣传”的共犯。
在平台生态层面,刷赞行为严重破坏了互联网平台的公平性与公信力,进而触犯《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规。《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点赞作为平台用户反馈的重要指标,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判断。当刷赞导致虚假数据泛滥,平台的信息传递功能便会失效——优质商品可能因缺乏真实流量被淹没,劣质商品却因虚假点赞获得曝光优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平台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对刷赞行为负有监管责任。若平台明知或应知商家存在刷赞行为却未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八十二条,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可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因对商家刷赞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被监管部门处以20万元罚款的案例,便印证了平台对刷赞行为监管不力的法律后果。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刷赞行为直接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点赞量、好评率往往是重要的决策参考因素。刷赞通过制造虚假的用户反馈,让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错误判断,甚至可能购买到与宣传不符的劣质产品。例如,某餐饮商家通过刷赞将店铺“人均消费50元”的虚假信息与“好评如潮”的虚假评价结合,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后,实际人均消费高达150元且菜品质量与评价严重不符,这种行为不仅构成商业欺诈,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规定。消费者因刷赞行为遭受损失的,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商家“退一赔三”,赔偿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更深层次看,刷赞行为的违法性还体现在其对市场诚信体系的侵蚀。市场经济本质是信用经济,而真实数据是信用的基础。刷赞通过技术手段伪造“用户认可”,本质上是对市场诚信的背叛,破坏了商业活动的信任基石。当刷赞成为行业潜规则,经营者不再专注于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而是将资源投入“数据造假”,整个市场的创新动力便会衰减,最终损害的是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我国《民法典》第七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刷赞行为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属于“滥用权利”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
当前,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与法律体系的完善,刷赞行为的违法成本正在不断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跨平台数据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点赞行为;网信办开展的“清朗”专项行动也将“刷赞刷评刷量”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司法机关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也逐渐形成“刷赞即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共识。例如,在某典型案例中,法院判决刷赞中介赔偿平台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5万元,并认定其行为“违反商业道德,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些案例表明,刷赞不再是“无伤大雅”的灰色操作,而是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
刷赞行为的违法性警示我们:数字时代的流量必须建立在真实价值之上,任何试图通过数据造假 shortcut 成功的行为,终将付出法律代价。对于经营者而言,唯有回归商业本质,以优质产品与服务赢得用户真实认可,才能在市场中行稳致远;对于平台而言,需强化技术识别与规则约束,守护数据真实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提升辨别能力,拒绝被虚假流量误导。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构建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数字市场生态,让“点赞”真正回归情感表达的本质,而非违法牟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