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务社交场景中,“刷名片赞”已成为一种隐秘的产业链——从几元就能购买的百赞套餐,到号称“真实IP互动”的定制服务,这种行为试图用数据堆砌出“高人气”的假象。但一个核心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刷名片赞是否合法? 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穿透数据泡沫,从法律、商业伦理与平台规则三个维度剖析其本质。
一、“刷名片赞”的运作逻辑:虚假人脉的数字游戏
“刷名片赞”的核心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在商务社交平台(如脉脉、领英等)上为用户的个人主页或名片信息批量添加点赞。这种行为背后,是部分用户对“社交货币”的畸形追求——在商务场景中,点赞数常被潜意识等同于“影响力”或“认可度”,于是催生了“数据优化”的需求。产业链上游是提供刷量服务的商家,他们通过虚拟号码、养号矩阵或境外IP池模拟真实用户互动;下游则是急于提升“社交形象”的个人或企业,将刷赞视为快速建立信任的“捷径”。
然而,这种“捷径”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真实社交中的点赞源于内容共鸣、人脉互动或商务合作意向,而刷赞产生的数据不过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当一张名片下方挂着上千个点赞,却无任何实质性的社交连接或业务往来时,这种“繁荣”反而暴露了其脆弱性——它无法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反而可能因数据造假反噬信任。
二、合法性边界:法律条文下的“灰色地带”?
判断“刷名片赞”是否合法,需将其置于现有法律框架下审视。目前我国尚无直接针对“社交平台点赞刷量”的专项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处于“法外之地”。从法律体系推导,其合法性至少面临三重拷问:
首先,是否构成虚假宣传?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商务社交本质上是一种“人脉商品”,用户通过展示点赞数、关注量等数据塑造个人或企业品牌形象,刷赞行为实质是对“社交影响力”这一核心要素的虚假陈述。若用户因此获得商业机会(如合作邀约、求职面试),而对方基于虚假数据作出决策,已构成对交易相对方的误导,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其次,是否违反平台协议与用户数据规则? 几乎所有社交平台的服务协议均明确禁止“刷量行为”。例如,领英用户协议规定“不得使用自动化工具或虚假账户进行互动”,脉脉亦在社区规范中强调“禁止通过非正常手段提升数据”。刷赞行为直接违反平台规则,平台有权依据协议对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更深层次看,部分刷赞服务为规避平台检测,会通过非法爬虫技术获取用户信息或模拟登录行为,这触及《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红线。
最后,是否侵犯消费者权益? 若用户付费购买刷赞服务,却发现数据来源虚假、质量低劣,服务提供方涉嫌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而若服务涉及非法数据获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三、行业生态的隐形代价:当数据造假成为“潜规则”
“刷名片赞”的泛滥,对商务社交生态的破坏远超个体行为范畴。在个人层面,依赖虚假数据塑造的“精英人设”如沙上之塔,一旦被识破(如合作中发现互动数据与实际影响力严重不符),将直接导致信誉崩塌,商务社交的核心——信任——荡然无存。对企业而言,若将员工名片点赞数作为招聘或合作参考,可能因数据偏差错失真正的人才或优质的合作伙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刷赞行为正在扭曲商务社交的价值导向。当“数据好看”比“真实能力”更重要,当“互动量”取代“专业度”成为衡量标准,平台的内容生态将逐渐空心化——用户不再专注于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而是沉迷于“刷数据”的投机游戏。这种趋势若蔓延,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商务社交行业的公信力,让平台沦为“数字秀场”而非价值连接的桥梁。
四、合规出路:回归真实社交的价值内核
面对“刷名片赞”的灰色产业链,与其在数据造假中内卷,不如回归商务社交的本质——真实、信任与价值交换。对个人用户而言,与其花几百元购买虚假点赞,不如深耕专业领域,通过内容输出、行业交流积累真实人脉;对企业用户,应建立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估体系,而非简单依赖表面数据。
平台方则需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如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算法)识别异常点赞数据,建立“数据真实性”审核机制,对违规账号采取阶梯式处罚(如警告、限流、封禁)。同时,平台可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制定《社交数据真实性管理规范》,明确数据造假的法律边界与惩戒标准。
法律层面,虽无直接条款,但可通过司法解释将“社交数据造假”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虚假宣传”范畴,或出台部门规章专项规制刷量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唯有法律、平台、用户形成合力,才能挤压刷赞产业的生存空间,让商务社交回归“以诚相待、以信立身”的初心。
刷名片赞的“合法性”争议,本质是数字时代商业伦理的试金石。 当数据可以伪造,当影响力可以购买,真正稀缺的反而是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专业的深度、人格的魅力、真实的连接。与其在数据泡沫中寻求虚幻的认可,不如沉下心打磨自身价值——毕竟,商务社交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点赞数的多少,而是能否在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价值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