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赞推广商品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广告罪的法律后果有多严重?这一问题在电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已成为商家、平台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刷赞,即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商品好评、提升销量数据,本质上是对商品口碑的虚假包装。当这种行为突破商业伦理底线,触及法律红线时,其对应的法律后果绝非简单的“违规整改”,而是可能涉及刑事责任、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的多重叠加,对行为人产生深远影响。
刷赞推广的商品虚假宣传行为,首先需明确其是否属于《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的“虚假广告”范畴。 该条款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定义为虚假广告罪。刷赞推广的核心在于“虚构用户评价”,而用户评价作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属于商品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刷赞制造“高口碑、高销量”的假象,本质上是对商品质量、性能、用户反馈等关键信息的虚假陈述,完全符合“虚假宣传”的客观构成要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广告”不仅限于传统媒介,电商平台的产品详情页、用户评论区、直播带货中的实时互动等,只要具备“介绍商品、引导消费”的功能,均可被纳入法律意义上的“广告”范畴,这为刷赞行为入刑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构成虚假广告罪的关键在于“情节严重”,而司法实践中对这一要件的认定,已形成相对明确的标准,直接决定法律后果的严厉程度。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五条,虚假广告罪的“情节严重”包括: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消费者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或者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二年内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或者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刷赞推广行为若涉及大规模、长期化的数据造假,其违法所得往往容易突破10万元门槛;若因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大量购买劣质商品、引发群体性投诉或媒体曝光,则可能直接触发“造成恶劣影响”的认定。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刷赞虚构“10万+用户好评,95%回购率”,实际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导致数百名消费者皮肤过敏并提起诉讼,司法机关最终以虚假广告罪追究品牌负责人刑事责任,正是“情节严重”认定的典型例证。
一旦构成虚假广告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民事与行政三位一体的法律制裁,其严重性体现在多个维度。 刑事责任方面,根据《刑法》规定,犯虚假广告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通常指违法所得数额达到50万元以上,或造成消费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等情形,这意味着刷赞推广行为人可能面临数年有期徒刑的高刑期,并承担高额罚金,个人征信记录也将留下终身污点,影响就业、贷款、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民事责任层面,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若赔偿金额不足500元,可要求赔偿500元;若因虚假广告造成其他损失(如健康损害、财产损失),还可另行主张赔偿。对于商家而言,可能面临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民事赔偿,叠加集体诉讼的风险,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行政责任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对广告主处广告费用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明显偏低的,处20万以上100万以下罚款),还可吊销营业执照,并将相关信息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使企业在市场准入、招投标、资质认定等方面处处受限。
刷赞推广行为的法律后果之所以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其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双重破坏。 从市场秩序角度看,刷赞制造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环境:诚信商家因坚持真实宣传而流量受限,弄虚作假者通过虚假数据抢占市场资源,长期将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扭曲,阻碍行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从社会诚信层面看,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度建立在“评价真实”的基础上,刷赞行为一旦泛滥,将使“好评”失去参考价值,消费者被迫陷入“信息茧房”,最终损害的是整个数字经济的信用基石。正因如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对刷赞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升级,从“平台自查”到“跨部门联合执法”,从“事后处罚”到“技术监测+信用惩戒”的全链条监管,刷赞已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法律明确禁止的高风险行为。
面对日益严峻的法律风险,商家亟需摒弃“刷赞走捷径”的短视思维,转向产品创新与服务提升的长期主义。平台则应完善算法审核机制,对异常评价数据实时预警,建立“刷黑名单”制度,切断刷灰产业链。消费者也需提升辨别能力,对“好评率100%”“评论内容高度雷同”的商品保持警惕,通过举报渠道参与共治。唯有法律严惩、平台自律、消费者觉醒三方合力,才能彻底铲除刷赞滋生的土壤,让“真实”成为电商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让市场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刷赞推广商品行为的法律后果警示我们:任何试图以造假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远超收益的沉重代价,合规经营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