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圣代刷赞是否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引发争议?

古圣代刷赞已成为社交媒体上不容忽视的灰色地带,其从隐蔽操作演变为半公开的产业链,不仅扭曲了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生态,更在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的碰撞中引发持续争议。

古圣代刷赞是否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引发争议?

古圣代刷赞是否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并引发争议

古圣代刷赞已成为社交媒体上不容忽视的灰色地带,其从隐蔽操作演变为半公开的产业链,不仅扭曲了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生态,更在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的碰撞中引发持续争议。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与传统文化复兴,大量以“古圣代”为标签的内容涌入社交平台——从《论语》白话解读到汉服礼仪复原,从古籍书法临摹到传统技艺展示,这些本应承载文化厚重感的内容,却悄然成为刷赞的重灾区。所谓“古圣代刷赞”,即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为传统文化类账号、视频、文章等批量获取虚假点赞、评论及转发,以制造“高人气”假象。这一现象是否普遍?其背后的驱动机制与争议焦点何在?值得深入剖析。

一、“古圣代刷赞”的普遍性:从个体行为到产业链化

“古圣代刷赞”在社交媒体上的渗透已远超个体偶然行为,呈现出产业化、规模化的特征。一方面,传统文化内容的商业化变现需求催生刷赞动机。相较于娱乐、美妆等垂直领域,传统文化账号的流量获取难度更高——其内容往往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知识储备,难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共鸣。为突破算法推荐瓶颈,不少账号选择“走捷径”:某MCN机构从业者透露,其旗下10个国学类账号中,7个曾购买过“刷赞服务”,单条视频的点赞量从真实获得的500-1000次,通过刷赞可虚增至1万-5万次,“平台算法会认为这是优质内容,从而推入更大流量池,后续真实互动也会跟着起来”。

另一方面,成熟的黑色产业链为刷赞提供了技术支撑。在电商平台,搜索“古圣代点赞”“传统文化视频刷赞”等关键词,可找到大量服务商,价格从0.1元/赞到50元/万赞不等,甚至提供“真人点赞+评论+转发”的“套餐”,评论内容可定制为“讲得太透彻了!”“感谢分享,学到很多”等符合传统文化语境的话术。更有甚者开发出“刷赞机器人”,可模拟不同地域、不同设备用户的点赞行为,规避平台检测。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古圣代”相关内容的刷赞订单量同比增长230%,其中涉及《诗经》《楚辞》解读、传统节气科普等细分领域的订单占比超60%。

二、争议焦点:文化价值异化与生态信任危机

“古圣代刷赞”的泛滥,本质上是流量逻辑与文化价值冲突的集中体现,争议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其一,对传统文化内容真实性的消解。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在于“信”,而刷赞制造的虚假繁荣,让劣质内容得以“劣币驱逐良币”。某高校古典文学教授曾公开批评:“现在平台上一条5分钟讲完《红楼梦》的视频,点赞10万+,但其中错误观点多达20处;而真正严谨的红学考证视频,点赞量只有几千。这种‘以量定质’的评价体系,正在扭曲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当用户发现“高赞”内容不过是数据泡沫,不仅会质疑该账号的专业性,更可能对整个传统文化领域产生信任危机——正如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的吐槽:“以前看到‘国学大师’点赞百万就信,现在先想想是不是刷的,这种怀疑太伤文化自信了。”

其二,对文化传播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社交媒体本应成为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桥梁,但刷赞却让这一桥梁沦为“流量秀场”。一方面,大量资源向刷赞账号倾斜,挤压了优质创作者的生存空间。一位坚持用考古学方法讲解青铜器的博主坦言:“我的视频每帧都请专家审核,耗时一周制作,但播放量始终不如那些10分钟速成的‘爆款’,后来才知道对方用刷赞买到了平台推荐。”另一方面,虚假互动形成“回声室效应”,让错误或浅薄的文化观点反复强化。例如,某账号将“二十四节气”简化为“网红养生指南”,通过刷赞获得大量传播,而其背后忽略的节气与农耕文明的深层关联,却被大众忽视。

其三,对商业变现伦理的挑战。随着传统文化IP商业化进程加快,刷赞已成为部分账号获取广告合作、知识付费订单的“敲门砖”。某品牌方负责人透露,在选择传统文化类合作账号时,“点赞量是重要参考指标,我们优先考虑10万+赞的账号,后来发现其中不少是刷的,但很难甄别”。这种“数据崇拜”不仅让品牌方承担营销风险,更让传统文化传播陷入“为变现而流量,为流量而造假”的恶性循环——当“古圣代”沦为商业炒作的标签,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自然被边缘化。

三、破局之路:从流量回归价值,让文化“真”火起来

“古圣代刷赞”的争议,本质上是社交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如何平衡“量”与“质”的缩影。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平台、创作者、用户三方合力重建价值坐标系。

对平台而言,需优化算法评价体系,摆脱“唯流量论”。可引入“内容质量分”,结合专业审核、用户反馈(如“有用”率、收藏量)、文化领域专家背书等多维度指标,降低点赞量在推荐中的权重。例如,某视频平台已试点“传统文化内容专区”,对经专家认证的账号给予流量倾斜,其内容推荐更注重知识准确性与传播深度,而非单纯的点赞数据。

对创作者而言,需坚守“文化初心”,拒绝流量焦虑。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厚重与真实,而非表面的“热闹”。正如一位坚持用文言文写书法的博主所说:“我的视频点赞量不高,但每一条都有书法爱好者认真点评、交流,这种真实的共鸣比虚假的点赞更有意义。”创作者应认识到,刷赞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只有深耕内容、输出价值,才能赢得长期信任。

对用户而言,需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用脚投票”。面对“高赞”内容,不妨多问一句:“这些点赞是真的吗?”可通过查看评论区的互动质量(如是否有深度讨论、专业纠错)、创作者的历史内容连贯性等,判断其真实性。同时,主动关注、分享真正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让“真”内容获得更多曝光。

“古圣代刷赞”的争议,终将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流量至上的社交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能否守住“真实”的底线? 当刷赞制造的泡沫被戳破,唯有那些真正敬畏文化、深耕内容的作品,才能穿越流量迷雾,让“古圣”智慧在当代焕发真正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对文化传播者的考验,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净化要求——毕竟,文化自信的根基,从来不是虚假的点赞量,而是对真实、深刻、优质内容的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