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重构了现代人的社交方式,而其中“刷赞行为”的泛滥,正以隐蔽的方式重塑着用户对“社交认可”的定义。当“点赞数”从单纯的互动符号异化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越来越多用户陷入“刷赞-获得虚假认可-渴求更多关注”的闭环,这种沉迷背后,是平台算法逻辑、用户心理需求与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层共振。刷赞行为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社交互动,而是个体在数据化生存中试图锚定自我价值的挣扎,而这种挣扎,正被短视频生态的流量逻辑不断放大。
算法构建的“点赞即价值”流量闭环
短视频平台的底层算法,是刷赞行为泛滥的核心推手。与传统社交平台强调“关系链”不同,短视频生态以“流量分配”为核心逻辑,而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数据,直接决定了内容能否进入更大的推荐池。当用户发布一条视频后,系统会根据初始互动数据(尤其是点赞率)判断内容质量,点赞数越高,算法推送的流量越大,曝光带来的关注和更多点赞又形成正向循环。这种“数据反馈-流量倾斜-数据再增长”的机制,本质上是将用户注意力商品化的过程,而点赞数成了最直观的“通货”。
为了获得算法的“青睐”,用户逐渐将“刷赞”视为运营账号的“必修课”。无论是普通用户渴望被看见,还是创作者追求商业变现,点赞数都成了最易量化的“成功指标”。平台通过“点赞数置顶”“热度排行榜”等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当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唯一标准,用户便不自觉陷入“刷赞竞赛”:有人通过互赞群组交换点赞,有人借助第三方软件刷量,甚至有人将“刷赞”视为社交礼仪,认为“不点赞就是不给面子”。这种算法驱动的数据竞争,让刷赞行为从“被动迎合”异化为“主动依赖”,用户在追逐虚假流量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了社交互动本应承载的真实情感。
社交认可异化:从情感共鸣到数据崇拜
刷瘾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源于用户对“社交认可”的异化理解。传统社会中,社交认可建立在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共鸣之上,而短视频平台将“认可”简化为“点赞数”——一个冰冷的数据符号。当用户发布一条生活动态、观点表达或才艺展示时,收到的不再是具体评论中的情感反馈,而是“100+”“1k+”的点赞图标。这种“批量化的认可”,看似满足了被关注的需求,实则是一种“虚假满足感”。
心理学中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认知源于他人的评价。在短视频生态中,他人的“评价”被算法过滤为点赞数,用户通过这些数字构建“自我形象”:一个拥有高赞视频的人,被标签化为“有趣”“优秀”“受欢迎”,而低赞则意味着“失败”“被忽视”。这种认知偏差,导致用户将自我价值与点赞数深度绑定——当真实社交中的认可难以获得时,刷赞便成了最便捷的“替代品”。更关键的是,短视频的“即时反馈机制”强化了这种依赖:发布视频后,用户会不断刷新页面查看点赞数,每一次点赞带来的多巴胺分泌,都会强化“刷赞=获得认可”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用户陷入“数据焦虑”:即使内容质量下降,也会为了维持点赞数而持续刷赞,最终形成“虚假认可依赖症”。
表演型社交:刷赞背后的自我呈现危机
刷赞行为的泛滥,还折射出当代人在“表演型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危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社交互动如同戏剧表演,个体通过“前台”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短视频平台将这一理论推向极致——用户精心剪辑视频、选择滤镜、设计文案,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理想人设”,而点赞数则成了衡量表演“成功与否”的票房。
当“人设”需要数据支撑时,刷赞便成了维持表演的“道具”。例如,一个用户塑造“热爱生活”的人设,需要通过高赞视频展示旅行、美食;一个职场博主需要高赞内容证明自己的专业度。为了维持这种人设,用户不得不通过刷赞制造“虚假繁荣”,甚至编造“被认可”的故事。这种表演不仅消耗心力,更导致自我认知的割裂:用户在屏幕前呈现的是“被点赞的自己”,而现实中却可能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刷赞成为普遍现象,真实的社交表达反而被挤压——用户不再敢分享不完美的、小众的内容,因为“低赞”等于“不被认可”,最终整个生态陷入“同质化表演”的怪圈:只有符合主流审美的内容才能获得点赞,而多元、真实的表达则被流量逻辑边缘化。
虚假认可的代价:从数据依赖到真实连接的回归
刷赞行为带来的“虚假社交认可”,正在以隐蔽的方式侵蚀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连接。首先,长期依赖点赞数构建自我价值,会导致用户的“评价体系外化”——自我认知不再基于内在感受,而是依赖外部数据反馈。当点赞数波动时,用户容易产生情绪波动:高赞时过度兴奋,低赞时自我怀疑,这种“数据情绪”会削弱心理韧性。其次,虚假认可会扭曲用户的社交能力:在刷赞构建的“熟人社会”中,用户习惯了用数字衡量关系,却逐渐丧失了深度共情的能力——当一条视频获得1000个赞,却只有3条真实评论时,用户获得的并非“被理解”,而是“被看见的幻觉”。
破解刷瘾沉迷,需要平台、用户与社会的协同重构。对平台而言,应优化算法逻辑,降低点赞数的流量权重,引入“互动质量”“内容深度”等多元指标,让真实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对用户而言,需重建“自我价值认知”——认识到社交认可的本质是情感共鸣而非数据崇拜,学会在真实社交中寻找连接感。对社会而言,应倡导“多元价值评价体系”,打破“唯流量论”的单一成功标准,让每个人都能在不被数据绑架的状态下,自由表达真实自我。
短视频平台的本意是“连接”,但当连接被流量逻辑异化,当点赞数成为社交认可的“唯一货币”,用户便在追逐虚假认可的过程中,离真实的自我与他人越来越远。回归社交的本质——不是用数据证明自己被看见,而是在情感共鸣中确认彼此的存在——或许才是摆脱刷瘾沉迷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