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新闻评论刷赞行为为何难以遏制?当一条社会新闻下方,某条情绪化评论在短时间内收获数千点赞,而理性分析却无人问津时;当热点事件发酵后,“水军”批量制造的虚假点赞让评论区沦为“数字剧场”时,公众对这一现象的质疑从未停止。然而,这种扭曲评论生态、误导公众认知的行为,却如同数字时代的“牛皮癣”,在技术迭代、平台逻辑、用户心理与监管困境的多重交织下屡禁不止。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其生成的深层逻辑入手,剖析其难以根除的结构性成因。
技术匿名性与工具化,为刷赞行为提供了“温床”。数字时代的核心特征之一便是虚拟身份的隐蔽性,用户通过匿名账号、虚拟IP即可在各大平台自由注册,这使得刷赞行为的实施成本极低。不同于线下活动的身份可追溯,网络评论的点赞行为缺乏有效的身份绑定,一人操控数百“马甲号”批量点赞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更关键的是,技术的普及让“刷赞工具”从专业黑产走向大众化——从早期的脚本程序到如今的“云控平台”,普通用户只需付费购买“点赞套餐”,即可实现评论点赞量的指数级增长。这些工具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随机间隔、多设备切换),绕过平台的基础监测,形成“技术对抗技术”的恶性循环。当黑灰产链条将刷赞包装成“数字营销服务”,当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其中,刷赞行为便具备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监管自然难以“一网打尽”。
平台算法的流量逻辑,客观上纵容了“数据至上”的畸形导向。在数字媒体时代,平台的生存高度依赖用户活跃度与流量数据,而点赞数作为评论互动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内容的曝光权重。无论是新闻客户端的“热评榜”还是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高赞评论往往能获得优先展示,进而吸引更多用户的跟风点赞——这种“马太效应”使得点赞量成为衡量评论“价值”的隐性标准。平台为了提升用户粘性,默认甚至强化了这一逻辑:算法将高赞评论推送给更多用户,形成“点赞越多→曝光越多→更多人点赞”的正反馈循环。这种机制下,用户为让自己的观点被看见,或是实现商业目的(如带货引流、打造人设),有强烈动机通过刷赞提升数据;部分平台为追求短期流量增长,对异常数据的监测往往滞后且宽松,甚至默许“数据美化”行为。当算法将“点赞数”异化为“影响力”的唯一标尺,刷赞便从“违规行为”蜕变为“理性选择”,成为数字生态中的“潜规则”。
用户心理的从众与逐利,为刷赞行为注入了“内生动力”。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公共意见的表达场域,但在数字环境中,用户的点赞行为往往掺杂了复杂的心理动机。从众心理是重要推力:当看到某条评论获得大量点赞时,用户会潜意识认为其更具“代表性”或“正确性”,即便未仔细阅读内容也会跟风点赞,这种“沉默的螺旋”让虚假数据进一步放大。更值得警惕的是逐利心理的驱动:在“流量变现”的时代,高赞账号能快速积累粉丝,成为“意见领袖”并承接商业推广;甚至普通用户也通过出售“高赞评论”或“点赞服务”获利,形成“刷赞-变现”的微循环。此外,部分用户将点赞视为“站队”或“宣泄”的工具,通过给极端评论刷赞表达情绪,这种非理性表达进一步助长了刷赞行为的蔓延。当个体在群体压力与利益诱惑下放弃独立判断,点赞便不再是观点的认同,而是数字时代的“社交货币”,刷赞行为也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参与主体。
监管机制的滞后与碎片化,导致治理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尽管我国已出台《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禁止数据造假、流量造假行为,但针对新闻评论刷赞的具体监管仍面临多重挑战。法律层面,对“刷赞”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带:其是否属于“虚假宣传”?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在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处罚力度不足。执行层面,平台作为“第一责任人”,其自查自纠机制存在天然局限——面对日均数亿条评论更新,人工审核成本高昂,而技术监测又难以区分“真实点赞”与“异常点赞”(如亲友正常互动与批量刷赞的界限)。跨平台协作的缺失更让监管漏洞百出:用户在A平台被禁用后,可迅速在B平台重新注册,形成“监管套利”。当法律威慑不足、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刷赞行为便有了“灰色生存空间”,治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社会认知的价值异化,让刷赞行为获得“隐性合法性”。在数字时代,“数据崇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点赞数被等同于影响力、公信力,甚至道德正确性。部分媒体为追求“爆款”,默许甚至主动为评论刷赞,将“高赞”作为新闻传播成功的标志;公众在浏览评论时,也习惯以点赞量为判断标准,忽视内容的真实性与逻辑性。这种“唯数据论”的认知偏差,让刷赞行为逐渐被“合理化”——当“大家都刷”成为潜规则,当“不刷就吃亏”成为共识,违规行为便失去了道德批判的土壤。更深层看,刷赞行为的泛滥折射出数字时代公共讨论的异化:理性对话让位于情绪宣泄,深度思考让位于流量追逐,新闻评论本应承担的“公共议事”功能被数据指标所侵蚀。当社会对“真实”的敬畏心下降,对“数据”的盲目崇拜上升,刷赞行为便有了难以根除的文化土壤。
新闻评论刷赞行为的难以遏制,本质是技术、资本、人性与制度博弈的缩影。要破解这一难题,需构建“技术防刷-平台担责-用户自律-监管完善”的多方共治体系:技术上,通过AI识别异常点赞行为,建立“用户画像-行为分析-数据预警”的监测机制;平台上,弱化算法对点赞数的过度依赖,引入“内容质量+用户真实反馈”的综合评价体系;用户层面,通过媒介教育培养理性判断能力,抵制“数据至上”的认知偏差;监管上,明确刷赞行为的法律责任,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新闻评论回归“观点交锋”的本质,让数字时代的公共舆论生态重归真实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