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给别人刷赞这种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直播间给别人刷赞这种行为是否触犯法律?随着直播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直播间互动数据成为衡量主播热度与商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部分主播或商家为快速提升直播间人气,选择通过“刷赞”制造虚假流量繁荣。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在直播间给别人刷赞这种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直播间给别人刷赞这种行为是否触犯法律

在直播间给别人刷赞这种行为是否触犯法律?随着直播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直播间互动数据成为衡量主播热度与商业价值的核心指标,部分主播或商家为快速提升直播间人气,选择通过“刷赞”制造虚假流量繁荣。然而,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甚至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直播间刷赞行为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点击,在短时间内为直播间点赞数、观看人数等数据注水,其核心目的是伪造用户认可度,误导平台算法与消费者判断。这种行为在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从新手主播为获取初始流量,到成熟主播应对平台考核,再到商家通过虚假数据吸引合作方,刷赞产业链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中介、刷手与技术支持群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对“数据造假”的界定并非基于行为规模大小,而是其是否破坏了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原则。

从平台规则层面看,几乎所有主流直播平台均明确禁止刷赞等数据造假行为。例如抖音社区自律公约规定“禁止通过第三方软件或人工方式刷赞、刷评论、刷粉丝”,淘宝直播规则也将“虚构交易、刷单炒信”列为严重违规行为,违规者可能面临限流、封号甚至扣除保证金等处罚。然而,平台规则属于行业自治范畴,其约束力局限于平台生态内,而法律层面的风险则更为深远——当刷赞行为突破平台底线,进入商业竞争与公共领域时,便可能触犯现行法律法规。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规制刷赞行为的核心法律依据。该法第八条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直播间点赞数作为用户评价的直接体现,若通过刷赞虚构用户认可度,本质上属于“虚假宣传”。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案例将刷赞行为认定为不正当竞争:2022年某电商平台商家因雇佣刷手为店铺商品刷赞,被竞争对手以“虚假宣传、损害商业信誉”为由起诉,法院最终判决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理由是刷赞行为“扭曲了真实的用户评价体系,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此外,若刷赞涉及商业贿赂——例如主播为获取平台流量推荐而向平台运营人员刷赞,则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电子商务法》同样对刷赞行为亮出“红灯”。该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第三十八条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违反规定,对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依法与该平台内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直播间刷赞不仅虚构了商品或服务的“受欢迎程度”,还可能通过虚假数据诱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例如某主播通过刷赞将普通美妆产品包装成“爆款”,误导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具有高口碑,最终因产品实际效果与宣传差距过大引发集体投诉,主播不仅被平台处罚,还因违反《电子商务法》面临消费者索赔。

《网络安全法》则为规制刷赞行为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法律支撑。该法第二十四条要求“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若刷赞行为通过“虚假账号”(即非真实用户注册的账号)进行,则违反了“真实身份信息”要求;若利用程序或外挂自动化刷赞,则可能构成“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情节严重者将面临治安管理处罚甚至刑事责任。2023年某直播公会因开发刷赞软件并出售给主播,被警方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程序的工具”为由立案侦查,相关人员因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刑事拘留,这一案例印证了技术型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刷赞行为的法律风险并非仅限于主播或商家,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均可能被追责。为刷赞提供“技术支持”的软件开发者,若明知他人用于数据造假仍提供程序,可能构成共同侵权或共同犯罪;组织刷手的中介机构,若以刷赞为业并从中牟利,可能因“非法经营”被查处;甚至参与刷赞的“刷手”,若长期以刷赞为兼职并获取报酬,也可能因“帮助他人实施虚假宣传”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全链条追责”的趋势,意味着刷赞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难以置身事外。

更深层次看,直播间刷赞行为的泛滥,本质是流量经济下“数据至上”异化的结果。当平台算法将点赞数、观看量与流量分配直接挂钩,当商业合作以数据指标为唯一标准,主播与商家便有了刷赞的动机。但法律的存在,正是为了纠正这种“唯数据论”的偏差——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依赖的是真实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创新,而非虚假的数据泡沫。从长远来看,随着监管技术的提升(如大数据监测虚假流量、AI识别异常数据)与法律适用的明确,刷赞行为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对行业参与者而言,与其冒险触碰法律红线,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与用户体验提升上,这才是直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直播间给别人刷赞的行为,绝非简单的“平台违规”,而是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多部法律的“违法行为”。在法律与监管日益完善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数据造假获取利益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唯有坚守真实、诚信的底线,直播行业才能摆脱“数据泡沫”的困扰,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