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刷赞操作是否会违反2020年版权法规并引发纠纷?

在抖音平台的流量竞赛中,“刷赞”已成为部分用户追逐曝光的捷径,但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与2020年版权法规暗藏冲突,极易引发连锁法律纠纷。

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刷赞操作是否会违反2020年版权法规并引发纠纷?

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刷赞操作是否会违反2020年版权法规并引发纠纷

在抖音平台的流量竞赛中,“刷赞”已成为部分用户追逐曝光的捷径,但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操作,实则与2020年版权法规暗藏冲突,极易引发连锁法律纠纷。要厘清这一关系,需先明确“刷赞行为”的本质——它并非简单的数据造假,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或第三方服务人为干预视频互动量,这种干预往往与内容盗用、流量窃取等侵权行为相伴而生,从而触碰2020年版权法规的红线。

202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强化了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的边界,而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其核心内容正是用户创作的视听作品,天然受版权法规保护。此时,“刷赞”行为若作用于盗版内容,便直接构成侵权。例如,某用户盗用他人原创舞蹈视频,通过刷赞使其进入热门推荐,获得流量分成或商业合作,这既侵害了原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违反了《著作权法》第五十三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禁止性规定。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版权法规还新增了“技术保护措施”条款,明确禁止故意避开或破坏版权保护技术手段的行为。部分刷赞工具为绕过平台反作弊系统,会采用模拟用户操作、破解接口等技术,这种“技术对抗”本身即可能违反《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关于“禁止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规定,使刷赞操作从“数据违规”升级为“版权违法”。

更值得警惕的是,刷赞行为极易引发“版权纠纷链”。其典型路径为:盗版内容通过刷赞获得曝光→原著作权人发现侵权→向平台投诉或提起诉讼→追溯刷赞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此过程中,纠纷主体不仅包括侵权方与被侵权方,还可能涉及平台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者。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避风港原则”,平台若能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可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若对明显的刷赞盗版内容放任不管,则可能被认定为“明知或应知”侵权,需承担连带责任。2020年版权法规进一步强化了平台审核义务,要求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而刷赞行为制造的虚假流量,恰恰干扰了平台对侵权内容的识别机制,使盗版内容更易逃避监管,这无疑增加了平台的法律风险。对于使用者而言,若刷赞的内容涉及盗版,不仅可能面临平台封号、内容下架等处罚,还可能被著作权人索赔。曾有案例显示,某MCN机构为旗下网红刷赞推广盗版影视剪辑视频,最终被版权方起诉,法院判决其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并公开道歉,刷赞成本远超收益。

从行业生态看,刷赞行为与版权保护的冲突,本质是“流量至上”与“价值创造”的博弈。抖音算法依赖用户互动数据推荐内容,刷赞破坏了这一机制的公平性,使优质原创内容被淹没,盗版内容通过虚假流量“劣币驱逐良币”。2020年版权法规的修订,正是为了回应数字内容领域的侵权乱象,而刷赞作为侵权行为的“助推器”,其法律风险远超用户认知。部分用户认为“刷赞只是数据游戏,与版权无关”,却忽视了流量背后承载的著作权权益——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转发,都是对内容价值的认可,当这种认可被人为伪造,不仅欺骗了受众,更窃取了原创者的劳动成果与合法权益。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法律、平台、用户三方协同发力。法律层面,2020年版权法规已为打击刷赞侵权提供依据,但需进一步明确“刷赞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将其纳入版权侵权主体范畴;平台层面,需升级反刷赞技术,结合AI识别、用户行为分析等手段,精准拦截异常流量,同时建立“原创内容-互动数据”双向核验机制,让盗版内容难以通过刷赞获利;用户层面,则需树立“流量不是一切,原创才是根基”的意识,拒绝刷赞等违规操作,尊重他人版权,共同维护健康的短视频生态。

归根结底,抖音刷赞操作与2020年版权法规的冲突,不仅是技术违规与法律禁止的表层矛盾,更是数字时代内容创作价值导向的深层博弈。唯有让每一份点赞都真实反映内容价值,让每一部原创作品都受版权保护,短视频行业才能摆脱“流量造假”的泥潭,走向真正的创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