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作为内蒙古草原的核心区域,其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离不开建档立卡工作的精准落地。在广袤的牧区,贫困成因复杂、居住分散、生态脆弱等因素,使得扶贫工作必须跳出“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以建档立卡为“总开关”,构建起“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精准、巩固精准”的全链条扶贫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更通过靶向治疗、分类施策,让锡林郭勒盟的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救济转向“造血式”发展,为牧区可持续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档立卡的精准识别,是锡林郭勒盟扶贫工作的“第一粒扣子”。牧区贫困具有特殊性——有的牧户因草场退化致贫,有的因因病、因学返贫,有的则因缺乏市场意识陷入贫困循环。为确保“一户不落、一人不少”,锡林郭勒盟建立了“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系统录入”五步识别法,组织干部深入牧区蒙古包,逐户登记草场面积、牲畜数量、劳动力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同时利用大数据比对社保、医疗、教育等数据,剔除“假贫”“优亲厚友”等虚报情况。在东乌珠穆沁旗,扶贫干部甚至用GPS定位牧户草场边界,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在正蓝旗,针对“无房户、危房户”开展专项核查,将居住安全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识别体系。这种“绣花式”识别,最终全盟12.6万贫困人口、229个贫困嘎查全部建档立卡,为后续精准施策画出了“作战图”。
产业扶贫是锡林郭勒盟建档立卡扶贫的核心路径,也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的关键。牧区传统畜牧业“靠天吃饭”抗风险能力弱,锡林郭勒盟立足“草原、生态、文化”三大优势,为每个贫困嘎查、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方案。在苏尼特左旗,依托戈壁草原特有的红驼资源,建立“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统一提供驼羔、技术、销售渠道,贫困户通过养殖红驼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在西乌珠穆沁旗,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生态有机”转型,引导贫困户加入“草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草场资源发展规模养殖,羊肉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会”直供大湾区,溢价提升30%;在多伦县,则结合草原旅游热度,培训贫困牧民当“向导”“民宿老板”,通过售卖奶豆腐、马奶酒等特色产品,实现“旅游+扶贫”双增收。这些产业项目不仅让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来源,更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社联动、牧户主动”的机制,形成了“户户有产业、村村有亮点”的扶贫格局。
易地搬迁与基础设施改善,为锡林郭勒盟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提供了物理空间。在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区,部分牧户居住在草沙退化、交通不便的偏远区域,孩子上学要走几十公里牧道,牧产品外运要靠摩托车驮。针对这种情况,盟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程,在中心镇或交通节点建设集中安置点,同步配套学校、医院、电商服务站等设施。在阿巴嘎旗,128户贫困户搬迁至“新宝拉格镇移民新村”,不仅住上了带暖气的砖房,还能通过镇上的畜产品加工厂就业;在正镶白旗,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人”的46户牧民实施“插花式”安置,就近安置到嘎查中心村,保留原草场承包权,通过流转草场获得租金,再从事生态管护或特色养殖。与此同时,盟里投入23亿元建设“四好农村路”,实现所有嘎查通硬化路、通动力电,4G网络覆盖所有贫困村,曾经“信息孤岛”的牧区,如今通过电商平台把草原卖到了全国。
扶志扶智的长效机制,让锡林郭勒盟扶贫工作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牧区部分群众曾存在“等靠要”思想,甚至认为“吃低保、领补贴”比“干活挣钱”轻松。锡林郭勒盟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典型激励”三管齐下,破解“精神贫困”难题。在镶黄旗,组织“脱贫故事汇”,让脱贫牧民用蒙汉双语讲述自己如何从“不愿干”到“主动干”的转变;在太仆寺旗,开设“牧民夜校”,邀请畜牧专家、电商达人传授科学养殖、直播带货技能,仅2020年就培训贫困牧民5000余人次;在苏尼特右旗,推行“积分制”管理,贫困户参与环境整治、技能学习可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产业扶持资金,激发内生动力。更关键的是,全盟组建了229支驻村工作队、1200余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亲帮户”,既送政策、送技术,更送信心、送尊严,让贫困群众在劳动中找回尊严,在奋斗中看到希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锡林郭勒盟建档立卡扶贫的“后半篇文章”。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锡林郭勒盟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及时消除返贫风险。同时,将扶贫产业升级为乡村产业,在东乌珠穆沁旗打造“草原有机畜产品全产业链”,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冷链物流,形成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在正蓝旗结合元上都遗址文化,发展“文化+生态+旅游”融合产业,带动周边3个嘎查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以上。如今的锡林郭勒盟,建档立卡留下的不仅是脱贫的数据,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牧区扶贫经验——立足生态本底、尊重牧民意愿、激发内生动力,让草原的绿色发展与牧民的富裕生活同频共振,为全国牧区脱贫攻坚提供了“锡林郭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