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年这个承载着“辞旧迎新”与“祭灶迎福”传统内核的节日里,一个看似与现代社交逻辑紧密关联的行为正悄然成为新的民俗仪式——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发布小年相关内容,并通过“刷赞”寻求互动与认同。这种“小年刷赞”现象,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传统节日情感表达、社交需求与数字技术碰撞下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当代人对传统节日参与方式的创造性重构。
从传统节日的本质来看,小年作为春节的“序曲”,核心在于“人情往来”与“情感联结”。过去,人们通过扫尘、祭灶、贴春联等仪式,以及走亲访友的拜年行为,完成对家庭的凝聚和对新年的期盼。而在数字时代,社交平台成为“人情社会”的线上延伸,“刷赞”行为本质上是对传统“人情往来”的数字化转译——当用户发布一张精心准备的祭灶糖瓜照片、一段帮父母大扫尘的视频,或是对“小年习俗”的科普文案时,每一次点赞都是亲友或陌生人的“情感回应”,这种回应替代了传统节当面寒暄的“人情债”,却更高效地传递了“我在关注你”“我认同你的节日表达”的信号。小年刷赞的热衷,本质上是传统节日“情感共享”需求在社交媒介上的自然投射,只是将线下的团圆饭、压岁钱,转化为了线上的点赞、评论与转发。
进一步而言,“刷赞”行为满足了小年节点上人们对“仪式感”的线上展演需求。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往往依赖于特定场景与集体参与,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许多人可能独自在外工作,或因疫情、距离等原因无法回家过小年,仪式感难免被稀释。此时,社交平台成为“虚拟的节日场域”——发布一张“北方小年吃饺子”的配文,或是一段“南方小年扫尘”的vlog,通过“刷赞”积累的互动数据,让个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被看见的仪式感”。点赞数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的节日行为被“集体认可”,这种“数字化的仪式完成感”,弥补了线下仪式缺失带来的心理空缺,让小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成为一场跨时空的“线上民俗展演”。
“小年刷赞”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当代人对“传统节日参与感”的主动重构。年轻一代作为社交平台的重度用户,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往往面临“仪式感不足”或“不知道如何参与”的困境。而“刷赞”提供了一种低门槛、高互动的参与方式:转发一篇“小年习俗冷知识”的帖子,为亲友的祭灶照片点赞,甚至只是发布一句“小年快乐”,都能快速融入节日氛围。这种“轻量级参与”打破了传统节日对“深度仪式”的依赖,让年轻人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完成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当点赞数成为“参与度”的量化指标时,用户会通过更频繁的“刷赞”行为强化自己的“节日身份认同”——我关注小年,我参与小年,我是传统节日的一份子。
从技术层面看,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也助推了“小年刷赞”的热潮。每到小年前后,“#小年习俗#”“#你的家乡小年吃什么#”等话题会登上热搜,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将相关内容精准推送给用户,刺激用户发布、点赞的欲望。而点赞数作为社交平台的核心数据指标,直接关系到内容的曝光量与用户的社交价值——高赞内容能让用户在社交圈中获得“话语权”,甚至成为“节日意见领袖”。这种“流量-点赞-社交价值”的正向循环,让“刷赞”从小众行为演变为群体性节日互动,形成“人人刷赞、人人被赞”的节日社交生态。
然而,“小年刷赞”现象也隐含着值得反思的挑战。当点赞数成为衡量节日体验的“数字标尺”,部分用户可能陷入“为赞而赞”的表演式过节:精心策划摆拍、刻意追逐热点,甚至购买虚假点赞,让小年的情感表达异化为对数据的追逐。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刷赞”获取节日认同,可能弱化传统节日的文化深度——祭灶的本意是“祈福纳祥”,却可能简化为一张高赞照片;扫尘的内核是“除旧布新”,却可能沦为一段博眼球的短视频。真正的节日文化传承,不应止于“点赞量的狂欢”,而在于对传统内核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归根结底,“小年刷赞”的热衷,是传统节日文化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进化,它既保留了“人情联结”“情感共享”的传统内核,又注入了“社交互动”“个性表达”的现代基因。对于用户而言,不妨让“刷赞”回归情感本质——每一次点赞都是对亲友节日的真诚祝福,每一次分享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播;对于平台与社会而言,则需引导“小年刷赞”向更深度、更有温度的方向发展,让数字互动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催化剂”,而非“稀释剂”。唯有如此,小年的“点赞”才能真正承载起“迎祥纳福”的文化温度,让传统节日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