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或抖音等社交平台中,“附近人”功能本意是打破地理壁垒,让用户发现身边的世界——或许是同城的兴趣伙伴,或许是街角的美景分享,或许是商家的精准触达。然而这一设计初衷正被悄然异化:从“连接”到“收割”,附近人正成为刷赞产业链中的廉价流量池,其背后折射的是平台算法漏洞、用户流量焦虑与灰色产业生态的复杂交织。附近人功能的滥用,本质上是社交平台“唯数据论”导向下,工具理性压倒人文关怀的典型症候,不仅破坏了内容生态的公平性,更让“附近”的真实社交价值被虚假流量稀释。
一、从“地理连接”到“流量作弊”:附近人功能的异化逻辑
微信的“附近的人”、抖音的“同城推荐”,其核心逻辑是基于LBS(基站定位)的精准内容分发。用户打开附近人页面,能看到方圆几公里内的动态、视频或用户信息,这种“地理邻近性”天然降低了社交成本——理论上,你能更快找到同城的跑团伙伴、二手交易对象,或看到附近商家的优惠活动。但当刷赞需求爆发,这种便利性便被转化为作弊工具。
刷赞的核心诉求是“快速提升内容权重”,而平台算法中,点赞数是影响曝光的关键指标之一。抖音的流量推荐机制依赖“完播率、互动率、关注转化率”等数据,一条新发布视频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点赞,会被判定为“优质内容”,从而推入更大的流量池。微信的朋友圈、视频号虽算法相对封闭,但点赞数同样影响内容的“社交货币”属性——高赞内容更容易引发二次传播,满足用户的展示欲。附近人功能恰好为这种“数据冲刺”提供了捷径:通过批量定位目标区域,向附近用户发送点赞请求(或诱导对方回赞),能在数小时内实现点赞量的指数级增长,远低于自然流量的获取成本。
这种异化的背后,是附近人功能的“低门槛”与“高精准度”的耦合。无需添加好友、无需内容审核,只需打开定位,就能触达方圆5公里内的潜在“点赞劳动力”。而用户对“附近人”的信任感(认为对方是真实存在的本地人),也降低了其对“点赞请求”的警惕性——比起陌生账号的私信,同城用户的互动请求更容易被接受,这正是刷灰色产业选择附近人作为载体的关键。
二、附近人刷赞的产业链:从养号到变现的完整链条
附近人刷赞并非零散行为,而已形成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其运作逻辑可拆解为“养号-定位-互动-变现”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应着成熟的操作技巧与利益分配。
养号是基础。刷赞需要大量“正常”账号作为载体,这些账号被称为“肉鸡号”或“养号号”。养号周期通常为7-15天,操作包括:上传真实头像(多为网图)、完善个人资料(如定位到目标城市、添加本地标签)、发布日常内容(如风景照、生活片段),甚至模拟真人互动(给他人点赞、评论)。微信对账号的活跃度要求更高,需定期使用朋友圈、群聊等功能,避免被系统判定为营销号;抖音则更注重内容垂直度,例如本地美食号会持续发布探店视频,养号期间需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养号的目的是让账号通过平台的风控审核,具备“正常用户”的特征,为后续批量互动做准备。
定位是核心。传统刷赞依赖“僵尸号”矩阵,但这些账号无地理位置信息,容易被算法识别异常。附近人刷赞则通过“虚拟定位”技术实现精准触达。操作者使用修改定位的软件(如某些安卓手机的“开发者选项”或第三方工具),将大量养号号的位置统一设定到目标区域(如某商圈、某高校),或根据客户需求动态调整位置——例如,某奶茶店新品推广需覆盖3公里内的用户,操作者会将所有账号定位到店铺周边,确保这些账号出现在附近人列表的前列。抖音的“同城页”推荐逻辑更复杂,会结合用户实时位置、历史互动偏好等数据,但通过批量账号的“位置打卡”,仍能有效提升目标内容的同城曝光。
互动是执行。当账号完成养号与定位,即可进入“刷赞”阶段。早期操作多为人工:养号号主向附近人发送“互赞”私信(如“你好,可以互相点赞支持一下吗?”),或通过群聊组织“点赞互助小组”。但随着需求增长,人工效率低下,逐渐被自动化工具取代。这类工具能模拟真人操作:自动打开附近人页面,批量向用户发送点赞请求(或直接点击对方内容的赞按钮),甚至能识别用户的互动意愿(如对方是否已点赞自己),实现“精准回赞”。微信对私信互动频率有严格限制,工具开发者则通过“随机间隔、模拟人工输入”等方式规避风控;抖音则通过“短时间、多账号、低频次”的点赞行为,降低被系统标记的风险。
变现是终点。刷赞服务的客户主要分为三类:个人博主(追求虚荣心或接单资质)、商家(提升店铺/产品热度)、MCN机构(打造“爆款人设”)。价格根据点赞量、互动质量浮动:100个普通赞约5-10元,带评论的“深度互动赞”单价更高,而“同城附近人定向赞”因精准度高,价格可达普通赞的2-3倍。灰色产业甚至衍生出“套餐服务”:如“100赞+20评论+5转发”组合套餐,或“7天持续涨赞”的长期服务。部分黑灰产还会将刷赞账号用于其他变现,如导流至赌博网站、诈骗团伙,或通过账号买卖获利,形成“刷赞-其他犯罪-洗钱”的完整链条。
三、多输困局:平台、用户与生态的代价
附近人刷赞的泛滥,正在制造一场多输困局。对平台而言,虚假数据直接破坏了算法的公平性。抖音的推荐算法依赖用户行为数据判断内容质量,当刷赞数据占比过高,优质内容可能因“初始流量不足”被淹没,而低质内容却因虚假点赞获得曝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微信的朋友圈生态同样受到影响,高赞内容未必是真实价值体现,而是“刷赞团队”的杰作,用户逐渐对点赞数据失去信任,削弱了社交平台的互动基础。
对用户而言,参与刷赞(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面临多重风险。主动参与“互赞”的个人,可能因频繁使用工具账号被平台封禁;被动接收点赞请求的用户,则面临隐私泄露风险——操作者能通过附近人功能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头像、昵称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或骚扰。更严重的是,刷赞行为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用户不再关注内容本身,而是沉迷于数据的攀比,社交关系逐渐异化为“数据交换”,真实的情感连接被稀释。
对生态而言,附近人刷赞破坏了“真实、健康”的网络环境。社交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连接真实的人”,而附近人功能的滥用,让“附近”变成了“流量战场”——用户打开附近人页面,看到的不再是真实的生活分享,而是刷赞团队的“点赞任务”或“营销广告”。这种信任危机一旦蔓延,用户对平台的依赖度将大幅下降,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交生态的长期发展。
四、破局之道:从技术打击到生态重构
治理附近人刷赞难题,需平台、用户与监管形成合力,从“被动打击”转向“主动重构”。
平台层面,需优化算法逻辑,降低“唯点赞论”的影响。抖音可增加“内容质量评分”维度,如分析视频的原创度、用户停留时长、评论深度等数据,减少对点赞量的单一依赖;微信则可强化“社交关系链”权重,例如优先展示好友点赞的内容,或通过“好友共同兴趣”标签提升内容相关性,降低陌生人刷赞的效率。同时,平台需加强技术识别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用户行为模式,识别“批量定位、高频互动、异常时间点赞”等刷赞特征,对违规账号实施“限流-警告-封禁”的阶梯式处罚。微信的“设备指纹”技术、抖音的“行为序列分析”已具备一定基础,但需持续迭代,应对灰色产业的“对抗升级”。
用户层面,需树立理性流量观,拒绝参与刷赞行为。社交平台应加强用户教育,例如在“附近人”页面添加“拒绝虚假流量”提示,或在用户收到异常点赞请求时弹出风险提醒。同时,用户自身需认识到:真实的影响力源于优质内容,而非虚假数据——一个用心创作的短视频,即使初始点赞量不高,也可能因自然传播获得长期流量;反之,靠刷赞堆砌的热度,终将在算法调整后迅速冷却。
监管层面,需明确流量造假的边界,打击灰色产业链。根据《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刷赞行为属于“虚假宣传”或“数据造假”,可对相关主体处以罚款、吊销执照等处罚。监管部门可联合平台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对涉刷赞的账号、IP地址、支付账户进行跨平台封禁,从源头切断产业链。此外,还需规范“流量服务”市场,明确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引导MCN机构、商家通过内容创新而非数据造假获取流量。
附近人功能的异化,本质上是技术工具在资本驱动下的扭曲使用。当“附近”从“真实连接”沦为“流量猎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更是对社交本质的信任。唯有平台回归“内容为王”的初心,用户坚守“真实互动”的底线,监管筑牢“合规经营”的防线,才能让附近人功能重新成为发现身边美好的窗口,而非数据游戏的筹码。毕竟,社交的意义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每一个真实存在的“附近”,带来的温度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