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津乡兼职书记管法律明白人和平安建设吗?

对于“关津乡兼职书记管法律明白人和平安建设吗?”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一种深植于中国基层治理架构之中的内在职责与必然关联。关津乡的兼职书记,作为党组织在最基层的“神经末梢”的负责人,其工作本身就天然地覆盖了法治建设与社会稳定两大核心领域。他/她不仅“管”,而且是这两项工作的核心推动者、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这种管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事任免权,而是一种基于职责、依托于治理逻辑的全面引领与整合。
要理解这种关系,首先必须明晰关津乡兼职书记的角色定位。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村(社区)级党组织书记,特别是兼职书记,往往是当地德高望重、能力出众的“能人”。他们可能是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或退伍军人,对乡土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其职责远超于开开会、传传文件,而是要成为一方水土的“主心骨”。其核心职责,可以概括为“领方向、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其中,“保稳定”正是平安建设的题中之义,而“惠民生”则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因此,推动法治、维护平安,不是附加任务,而是兼职书记份内之责,是其巩固执政基础、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那么,“法律明白人”又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并非科班出身的法律专业人士,而是从村民中遴选出来,经过系统培训,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法治素养的“身边人”。他们可能是热心肠的网格员、退休老干部,甚至是村里的“话事人”。农村法律明白人的作用,体现在“零距离”服务上。当邻里之间因为宅基地边界产生摩擦,当家庭内部因为赡养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当村民面对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新型陷阱时,“法律明白人”能第一时间出现,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法理,用乡情亲情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他们是普法宣传的“广播站”、矛盾纠纷的“减压阀”、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是国家法治力量延伸至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
这就自然引出了村书记与法律明白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将乡村的平安建设和法治工作比作一场战役,那么兼职书记就是“前线总指挥”,而“法律明白人”队伍则是他麾下最灵活、最接地气的“特种兵”。书记的“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选与育”。书记要牵头,在本村范围内挑选出那些公道正派、群众信赖、有学习意愿的人,把他们组织起来,联系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进行培训,确保“法律明白人”队伍的质量和纯洁性。二是“用与导”。书记需要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法律明白人”编入网格,分配任务,指导他们参与具体的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活动。更重要的是,书记要为他们“撑腰”,在他们开展工作遇到阻力时,提供组织支持和权威背书。三是“考与励”。书记需要建立一套简单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法律明白人”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形成良性循环,激发这支队伍的内生动力。可以说,没有书记的精心组织和强力推动,“法律明白人”就可能沦为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
将视线进一步投向“平安建设”这一宏大命题,我们会发现,关津乡兼职书记通过管理“法律明白人”队伍,实际上是在为平安建设构建一道坚实的“第一道防线”。平安建设绝非仅仅是装几个摄像头、配几个保安那么简单,其核心在于人心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大量的不稳定因素源于日常的琐碎纠纷,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可能累积成“大事”,甚至演变成刑事案件。兼职书记领导下的“法律明白人”队伍,恰恰填补了从“小事”到“大事”之间的治理空白。他们通过专业的法律知识介入,将情、理、法有机结合,使得调解结果更具权威性和执行力。*这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模式,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实践。*它不仅降低了维稳成本,更重要的是修复了社会关系,提升了村民的法治获得感与安全感,这正是更高层次、更具韧性的平安。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部分兼职书记自身的法治素养有待提高,可能会在指导“法律明白人”时力不从心;“法律明白人”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其工作积极性难以长期维持;培训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明白人”解决不了真问题等。这些都为乡村法治建设路径的探索提出了新课题。未来的方向必然是走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智能化。比如,建立更系统化的线上培训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本村高发矛盾类型,进行精准普法;将“法律明白人”的工作成效纳入村级干部考核体系,强化书记的责任意识;探索建立“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乡贤”的多元调解结构,形成优势互补。
归根结底,关津乡兼职书记与“法律明白人”、平安建设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治理生态。书记是大脑,负责思考与决策;“法律明白人”是神经网络,负责感知与传导;而全体村民则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共同感受着法治的温度与平安的福祉。这套体系的精髓在于激活了乡村内部的自愈能力,将治理的重心下移,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土壤最深处。当一个乡村的书记真正把“法律明白人”用起来,把平安建设抓在手上时,他所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方秩序,更是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这种内生性的治理逻辑,或许正是解答中国广大乡村如何走向善治与繁荣的一把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