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是真是假?

“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是真是假?”这个问题,近期在不少家长群和校园社交圈中引发热议。一些自称“老师”“学生会干部”的人员在群内发布信息,称学校正在开展“助力校园活动”“班级荣誉竞赛”,号召家长和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点赞、刷礼物“支持集体”,并承诺完成任务后可获得“奖学金”“荣誉证书”甚至“现金返现”。

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是真是假?

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是真是假

“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是真是假?”这个问题,近期在不少家长群和校园社交圈中引发热议。一些自称“老师”“学生会干部”的人员在群内发布信息,称学校正在开展“助力校园活动”“班级荣誉竞赛”,号召家长和学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点赞、刷礼物“支持集体”,并承诺完成任务后可获得“奖学金”“荣誉证书”甚至“现金返现”。这类信息看似打着“为集体荣誉”的旗号,实则暗藏陷阱——当我们拨开“校园”这层看似可信的外衣,会发现其运作逻辑与典型的网络诈骗高度重合,本质是利用公众对教育环境的信任心理精心设计的骗局。

这类骗局的运作核心,是“权威背书”与“利益诱惑”的双重操控。骗子往往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班级群、家长群的二维码,或利用“老师”“班干部”的头像、昵称混入群中,营造“官方发布”的假象。他们会伪造“学校通知”“活动方案”,甚至PS带有学校公章的文件,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在话术设计上,骗子精准抓住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将点赞、刷礼物包装成“培养集体荣誉感”“锻炼社交能力”的“正当活动”;同时用“限量奖学金”“优先评优”等现实利益诱导家长参与,甚至鼓动孩子用零花钱“为班级做贡献”。事实上,正规学校的校园活动极少会通过要求家长、学生刷礼物、点赞的方式进行,更不会承诺高额返现或直接现金奖励——这种“付出必有高额回报”的承诺,本身就是网络诈骗的典型特征。

从骗局特征来看,“学校点赞刷礼物”完全符合“兼职刷单诈骗”的变种模式。传统刷单诈骗中,骗子以“兼职赚佣金”为诱饵,要求受害人先垫付资金刷单,后以“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等理由拒绝返现;而校园场景下的变种,则是将“刷单”包装成“集体活动”,将“垫付资金”替换为“刷礼物”(礼物通常需要通过平台购买虚拟货币,本质仍是资金支出)。骗子会先让部分“托儿”完成小额任务并兑现少量奖励,吸引更多人参与;当投入金额增大后,便会以“活动名额已满”“需要达到更高数据才能发放奖励”等借口拖延,最终拉黑跑路。更隐蔽的风险在于,部分平台上的“礼物”兑换通道可能涉及洗钱、赌博等非法活动,受害人在不知情中可能沦为犯罪链条的一环。

此类骗局的高发,暴露出家校沟通机制与网络风险防范意识的深层漏洞。一方面,部分学校班级群管理松散,入群验证不严,给骗子混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名义”的信息缺乏警惕,习惯性认为“学校发的信息不会错”,甚至盲目跟风参与。事实上,教育主管部门早已多次强调,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点赞刷礼物”营利活动,若遇到类似信息,家长应第一时间通过班主任或学校官方渠道核实,而非在群内盲目响应。此外,短视频平台自身的监管也存在短板:对“校园活动”“班级竞赛”等关键词的内容审核不够严格,虚假宣传信息容易传播,平台应建立涉及未成年人的活动快速核查机制,避免成为骗子的“帮凶”。

面对“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需要家校社三方协同构建“防火墙”。学校需加强班级群管理,实行“实名认证+管理员审核”制度,对群内发布的活动信息严格把关,并通过官方渠道(如学校官网、公众号)及时发布权威通知;家长则要树立“理性参与校园活动”的意识,警惕任何要求转账、充值、购买虚拟物品的“校园任务”,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集体荣誉”不应靠物质堆砌;平台方应履行主体责任,对涉及“学校”“班级”“学生”的内容加强审核,对可疑账号及时封禁,同时设置“校园活动风险提示”弹窗,提醒用户核实信息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需加大反诈宣传力度,针对校园场景定制防骗指南,让“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成为家校共识。

“学校点赞刷礼物骗局”的真相,早已不是“真与假”的简单判断题,而是对教育环境信任的考验、对网络治理能力的检验。校园本应是净土,任何试图玷污这份纯粹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和打击。唯有家校携手筑牢信任防线,平台压实监管责任,社会织密反诈网络,才能让骗子无机可乘,让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远离欺诈与伤害。毕竟,真正的集体荣誉,从不依赖虚假的点赞数据;教育的意义,更在于教会孩子辨别真伪、坚守诚信——这,才是比任何“奖励”都珍贵的成长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