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渗透率已超80%的当下,虚拟商城的竞争已从“流量争夺”升级为“信任争夺”。然而,当“好评率”成为商家生存的关键指标,“刷赞”这一灰色操作如同野火燎原,即便平台持续打击、监管部门介入,却始终难以根除。究其本质,虚拟商城刷赞的顽固性并非源于单一因素,而是激烈市场竞争生态下的系统性产物,是商家逐利、平台监管、技术迭代与消费者认知多方博弈的必然结果。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是刷赞滋生的温床。虚拟商城的进入门槛远低于实体店,同类商品动辄数万家竞争,商家在缺乏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数据可视化”快速抓住用户注意力。用户浏览商品的平均时长不足7秒,点赞数、好评率成为判断商品价值的“第一印象”。在“流量即生命线”的逻辑下,商家陷入“不刷等死,刷了找死”的囚徒困境:头部商家通过刷赞巩固排名,中小商家被迫跟进以避免被淹没,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这种竞争压力下,刷赞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成为商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维持生存的“非常规武器”。
刷赞产业链的成熟与技术迭代,让监管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的状态。早期刷赞依赖人工刷手,效率低且易被识别;如今已形成“养号-刷量-洗数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浏览时长、点击路径、关键词搜索)批量培育“高质量虚拟账号”,再配合AI工具动态生成点赞数据,甚至能精准匹配目标用户的画像特征。更隐蔽的是,部分刷赞服务已从单平台操作转向跨平台流量置换——例如用短视频平台的点赞兑换电商平台的评论,形成“数据闭环”。这种专业化、规模化的造假模式,使得平台监管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AI识别算法可能误伤真实用户的正常互动,人工审核则难以应对海量数据的实时筛查,导致监管永远滞后于造假技术的迭代。
平台监管的“成本-收益”失衡,削弱了打击刷赞的内在动力。虚拟商城平台的核心目标是提升GMV和用户留存,而过度严格的监管可能误伤正常商家,影响平台生态活跃度。在商业逻辑下,平台更倾向于“默许灰色地带的存在”而非“彻底清除刷赞”——一方面,刷赞带来的虚假繁荣能吸引更多商家入驻,丰富商品供给;另一方面,高互动数据能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优化算法推荐效果。即便平台推出“清退机制”,也往往以“事后处罚”为主,且处罚力度远低于刷赞带来的收益。例如,某虚拟商城规定“刷赞封号”,但商家通过批量注册小号即可规避成本,导致监管威慑力形同虚设。这种“放任-小惩”的监管策略,本质上是对商业利益的选择性妥协。
消费者对“社交证明”的依赖与认知偏差,为刷赞提供了生存土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决策高度依赖“社会认同”,尤其在虚拟购物场景中,缺乏实物体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他人评价判断商品质量。点赞数作为最直观的“社交证明”,能快速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当一件商品拥有“10万+点赞”,消费者会下意识认为“大众的选择不会错”。这种认知偏差被商家精准利用:通过刷赞制造“爆款假象”,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触发购买冲动。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消费者对“刷赞”心知肚明却依然选择购买,认为“虽然数据造假,但商品可能确实不错”,这种“默认容忍”进一步纵容了刷赞行为的蔓延。
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与算法依赖,加剧了刷赞的生态固化。当前虚拟商城的评价机制过度依赖“点赞数”“好评率”等量化指标,算法推荐也优先推送高互动商品。这种单一导向导致商家将资源倾斜于“刷数据”而非“提体验”:与其优化商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不如将预算投入刷赞以获得流量倾斜。例如,某服装商家曾坦言“刷赞的ROI(投资回报率)是真实营销的5倍”,这种“数据造假比真实经营更赚钱”的逻辑,使得评价体系逐渐失去对商品质量的筛选功能,沦为商家竞争的“数字游戏”。要打破这一循环,需重构评价体系,引入“用户复购率”“售后响应速度”“图文评价深度”等多维度指标,让数据回归“反映真实体验”的本质。
虚拟商城刷赞的难以根除,本质是市场竞争失序、技术监管滞后、平台逐利与消费者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破解这一顽疾,需多方协同发力:平台需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实时监测+动态惩戒”机制,提高刷赞成本;监管部门应出台针对性法规,明确刷赞的法律责任;消费者则需提升媒介素养,辨别虚假数据背后的真实价值。唯有打破“唯数据论”的竞争逻辑,让虚拟商城的评价体系回归“信任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刷赞滋生的土壤,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电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