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教师兼职教数学,取酬到底合不合规?

公办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教数学并获取报酬,这根敏感的神经,牵动着教育界内外的无数目光。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而是交织着职业伦理、法律法规、经济压力与教育理想的复杂议题。要厘清其中的合规边界,我们必须深入政策的肌理,洞察现实的困境,并回归教育的本质。
问题的核心,在于对“在职教师”这一身份的界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其精神内核非常明确: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由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为校外培训机构或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这三道“红线”,几乎封堵了公办教师所有以“数学家教”形式取酬的路径。这里的“在职”身份是关键,它意味着教师享受着国家编制的稳定待遇,其首要职责是履行公立学校内的教育教学任务,其职业行为具有公共属性。因此,无论兼职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是通过机构还是个人关系,只要对象是学生,内容是学科教学,形式是有偿的,就触碰了政策的底线。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教育公平,防止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教育资源变现,避免教师在课堂内“留一手”,而在课外辅导中“露一手”的现象发生。
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在于政策的执行与个人动机的博弈。一方面,部分教师确实面临着经济压力,希望通过自身专业劳动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家长群体对公办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信誉抱有高度信任,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这种供需关系催生了各种“灰色地带”。例如,一些教师可能会通过亲友介绍,以“帮忙”的名义进行辅导,并收取“红包”或“礼物”,试图规避“有偿”的字面定义。又或者,在“双减”政策之后,一些学科类培训转向“地下”,以高端家政、素养提升等名义变相进行学科教学,其中不乏在职教师的身影。这些行为虽然在形式上力求隐蔽,但其本质仍然违反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规定。教育主管部门的查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依靠举报,还会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线上教学平台的异常活动,或对校外机构的师资背景进行严格筛查,一旦发现公办教师参与,处罚措施将十分严厉,从通报批评、扣除绩效工资,到取消职称评定资格、调离教学岗位,甚至解聘,其职业前途将蒙上巨大阴影。
理解“双减”政策下教师兼职的新语境至关重要。2021年推行的“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矛头直指无序扩张的校外培训行业。在这一背景下,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的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策不仅严厉打击教师个人行为,更从源头上切断了其与培训机构的关联。同时,“双减”也推动了校内课后服务的全面铺开,鼓励学校聘请本校教师参与课后看护与辅导,并为此提供相应的劳务报酬。这实际上为教师的专业劳动价值提供了一个合规的、阳光的变现渠道。因此,对于有意愿通过专业劳动获取额外报酬的数学教师而言,积极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是远比在校外冒险“走钢丝”更为明智和稳妥的选择。这既符合政策导向,也能在不违背职业操守的前提下,实现个人价值的延伸。
更深层次地看,这场关于教师兼职合规性的讨论,触及了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与个体价值实现的内在张力。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其职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社会使命。这份使命要求其保持一定的职业纯粹性,避免被过度商业化的逻辑所侵蚀。当教师将教学精力分散到有偿家教市场时,无论其主观意愿多么良好,都难以完全避免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冲突,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的公信力和社会的公平底线。因此,将目光从“能否兼职赚钱”转移到“如何更好地履行公立教育职责”上,或许是更为根本的解题思路。公办教师的身份,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信任的托付。当这份信任与市场化的薪酬规则碰撞时,合规便成了衡量职业操守的唯一标尺。与其在灰色地带试探,不如回归教育的本真,将精力倾注于三尺讲台,那才是教师价值最坚实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