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兼职巡检是啥意思,村干部兼职取酬违反规定不?

乡村兼职巡检是啥意思,村干部兼职取酬违反规定不?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一种名为“乡村兼职巡检”的基层治理模式正在各地悄然兴起。它不是一份正式的编制工作,却承担着守护乡村“毛细血管”畅通的关键职能。与此同时,围绕巡检工作产生的报酬问题,尤其是当村干部参与其中时,“兼职取酬”是否触碰纪律红线,成为了一个亟待厘清的议题。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刻反映了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效率与公平、活力与规范之间的复杂博弈。

乡村兼职巡检的本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网格化补充管理机制。其职责范围广泛,且极具本土化特征。巡检员往往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他们熟悉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田地、每一户人家。他们的工作可能包括:检查村内道路、灌溉水渠、路灯等基础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监督村容村貌,制止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等行为,协助推进垃圾分类;巡查山林、水域,防止滥砍滥伐、非法捕捞和污染排放;排查安全隐患,如老旧房屋的消防安全、汛期河道水位等;甚至在土地流转、惠农政策落实等过程中,扮演一线信息员和监督员的角色。这种模式的巨大价值在于,它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传统行政力量难以覆盖的“最后一公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实现了对乡村公共事务的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村级治理的效能。

然而,当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被吸纳为兼职巡检员并获取相应报酬时,问题的复杂性便凸显出来。“村干部兼职取酬违反规定不?”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在于如何精准界定村干部兼职取酬的政策边界。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中央关于规范村干部报酬待遇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其核心原则是防止村干部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杜绝“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如果村干部利用其职务影响力,为自己或亲友“量身定做”巡检岗位,或者将巡检工作作为其本职工作的重复,再领取一份额外的、不透明的“补贴”,这无疑就构成了违规取酬,是基层廉政建设中必须严肃整治的乱象。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在于,它侵蚀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破坏了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背道而驰。

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合理补贴”与“违规取酬”的本质差异。前者是建立在程序正义、公开透明和权责对等基础上的。例如,某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定期巡检全村的饮水安全设施,这项工作技术性强、耗时耗力,超出了村干部的日常工作范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明确巡检标准、工作时长和相应的误工补贴标准,村干部以普通巡检员身份参与,按劳取酬,并且所有账目明细都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监督。在这种情况下,这份报酬可以被视为对其付出的额外劳动的合理补偿,具有一定的合规性。而后者,则往往是暗箱操作、标准模糊、金额畸高,甚至与巡检工作的实际贡献严重不符,其本质是以“兼职”之名,行“敛财”之实。

因此,要化解这一矛盾,推动村级治理监督体系优化是治本之策。首先,必须明确职责边界。村级组织应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清晰划分村干部的法定职责与兼职巡检员的工作任务,避免职能交叉和责任不清。其次,要强化过程透明。巡检员的选聘、考核、报酬发放等全过程都必须置于阳光之下,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渠道,让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明明白白。再次,要拓宽参与渠道。兼职巡检员队伍不应成为村干部的“内部俱乐部”,而应广泛吸纳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役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形成一支来源广泛、群众信赖的监督力量,这也能有效稀释权力寻租的空间。最后,要构建闭环监督。乡镇一级的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对村级财务和重点工作的日常监督,对村干部兼职取酬情况开展专项排查,设立并畅通举报渠道,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力震慑。

从更深远的层面看,规范乡村兼职巡检及村干部取酬行为,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巡查制度、夯实基层廉政建设与监督的必然要求。一个运转良好的巡查制度,是保障乡村振兴各项投入能够落地见效、惠及于民的“安全阀”。如果这个制度从一开始就因利益输送而扭曲,那么再好的项目也可能沦为“半拉子工程”或“形象工程”。同样,基层廉政建设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就体现在对这些微小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细节的规制之中。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合理的回报,让每一次逾越都受到应有的惩戒,这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问题。

在乡村治理这盘精细的棋局中,“兼职巡检”是一盘激活全局的妙手,它能有效弥补治理资源的不足;而“取酬”则是那条必须时刻警惕的楚河汉界,它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纪律刚性。如何在这二者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既不让干事者流汗又流泪,也不让投机者有空子可钻,需要的是制度的智慧、监督的力度和基层干部的初心自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既有活力又充满秩序的乡村善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