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伴娘遇恶俗婚闹被绑接吻,这种习俗该取消吗?
追溯“婚闹”的源流,其初衷或许带有些许驱邪避灾、增添喜气的朴素愿望。在古代社会,婚礼作为家族大事,通过一些略带喧哗的仪式来渲染气氛、凝聚人气,确实有其存在的土壤。然而,任何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它应当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自我净化与革新。令人痛心的是,在部分地区的演化中,“婚闹”逐渐偏离了其善意的轨道,异化为一种宣泄低级趣味、挑战道德底线的“恶俗婚闹”。从最初的涂抹颜料、跨火盆,到后来的捆绑吊打、猥亵伴娘,其行为的暴力性与侮辱性呈几何级数增长,早已褪去了所有温馨的色彩,变成了一场以他人尊严为代价的集体狂欢。
低俗婚闹的社会危害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对于受害者而言,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束缚与侵犯,更是精神上的凌迟。那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剥夺自主权、遭受人格侮辱的恐惧与无助,可能会成为一生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对于“兼职伴娘”这一新兴职业群体,她们以提供服务获取报酬,本应在合同的保护下安全、体面地完成工作,却往往因为身处“婚礼”这一特殊情境,其权益更容易被忽视和侵害。她们的职业身份,不应成为被肆意欺凌的理由。兼职伴娘权益保护的缺位,恰恰反映了我们对新兴服务业态中从业人员安全保障的滞后与漠视。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行为正在侵蚀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它模糊了玩笑与伤害、习俗与犯罪的界限,向年轻一代传递了一种极其错误的价值观:即只要冠以“开玩笑”或“闹着玩”的名义,就可以对他人进行无底线的冒犯。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将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败坏社会风气。当婚礼——本应是爱情与承诺的神圣殿堂——沦为了低俗行为的秀场,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场仪式的庄重,更是对“尊重”二字最起码的敬畏。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也理应是划清恶俗婚闹的法律边界的利剑。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强制猥亵、侮辱罪以及非法拘禁罪。新闻中“捆绑接吻”的行为,已经完全符合强制猥亵罪的构成要件,绝非一句“习俗如此”便能轻轻带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以“传统”为名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恶俗婚闹不是法外之地,参与者不仅要承受道德的谴责,更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受害者,尤其是那些权益受损的兼职伴娘,要鼓励她们勇敢拿起法律武器,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既是对个人尊严的捍卫,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伸张。
面对这一沉疴,简单地“取消”或许过于粗暴,但彻底的“革新”势在必行。探讨现代婚礼如何文明接亲,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婚礼的意义在于见证爱情、分享喜悦,其核心应是“爱”与“尊重”。我们可以用更具创意和温度的方式来取代野蛮的婚闹。例如,设计一些考验新人默契与智慧的趣味游戏,让接亲过程充满欢声笑语而非惊声尖叫;可以通过朗诵情诗、交换手写信等环节,升华情感表达,让婚礼更具仪式感和纪念意义;甚至可以组织一场集体舞会或主题派对,让所有宾客都能在文明、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庆祝。真正的“热闹”,源于情感的真挚流露与参与,而非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低级取乐。
婚礼的钟声,应当是幸福的序曲,而非尊严的丧钟。从兼职伴娘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陋习的顽固,更看到了变革的迫切。这需要新人对不文明习俗勇敢说“不”,需要宾客们守住做人的底线,更需要法律的长剑高悬,斩断任何伸向他人尊严的黑手。让爱与尊重回归婚礼的本真,让每一场庆典都成为文明风尚的生动注脚,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