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职党务工作者能力不足,怎么提升才有效?

兼职党务工作者身处业务与党建的交叉点,其“兼职”属性往往导致“身份感”不强、“专业度”不高,能力短板成为制约基层党建工作质效的普遍性难题。提升这支队伍的能力,绝非几次简单的培训或几份文件的学习就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需要系统性设计、多维度发力的“淬火工程”。我们必须正视其“时间碎片化、知识体系化需求、实践场景化要求”的内在矛盾,从根源上破解能力不足的困局。

能力不足的首要表象是“不会干”,这源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匮乏。许多兼职党务工作者是从业务骨干中选拔而来,其专业素养在原领域毋庸置疑,但面对党务工作,却常常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党章党规、党史理论、发展党员流程、“三会一课”规范、党费收缴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些看似基础的知识,实则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缺乏系统学习,只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工作零散且不合规。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精准、常态化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体系是提升能力的基石。这个体系不应是“大水漫灌”式的通识教育,而应是“精准滴灌”式的靶向培养。针对新任、在职、后备等不同层级的兼职党务工作者,设计差异化的课程模块。例如,对新任者,重点强化基础业务流程和实操规范的“入门课”;对在职者,则侧重政策解读、工作创新和复杂问题处理的“进阶课”。培训形式上,要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陈旧模式,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观摩、线上微课等互动性强、吸收度高的方式,让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方法。

解决了“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难题,即“干不好”。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兼职党务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核心挑战。他们或许能背诵“群众路线”,却不懂得如何与一位有情绪的党员群众有效沟通;或许知道“三会一课”的重要性,却策划不出一次有吸引力、有实效的主题党日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于打通党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路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导师帮带制”。为每一位兼职党务工作者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专职党务干部或优秀支部书记作为导师,通过“传帮带”,将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藏在细节里的工作经验、沟通技巧和应变智慧,手把手地传承下去。同时,要大胆地给平台、压担子,将他们置于具体的“战场”中去磨炼。例如,独立负责一项党员发展工作、牵头组织一次年度组织生活会、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党建调研报告。组织层面则要及时给予过程指导和结果反馈,形成“实践—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这种在实战中习得的能力,远比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来得深刻和牢固。

能力的提升,除了外部赋能,更需要内在驱动。兼职党务工作者常常面临主业与副业的时间冲突、精力分配问题,容易产生“应付了事”的心态。要激发其内生动力,组织必须为其创造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首先是明确职责边界与授权。要在制度层面清晰界定兼职党务工作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让他们名正言顺、有章可循,避免因权责不清而事事请示、处处掣肘。其次是建立正向的激励与关怀机制。将党务工作的履职情况与其个人职业发展、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适度挂钩,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有认可。同时,组织上要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困难和个人成长,在时间上给予保障,在资源上给予支持,在心理上给予慰藉,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作为党务工作者的价值感与荣誉感。当“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能力提升的内生引擎才算真正点燃。

进入新时代,对党务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党务工作者核心能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办文、办会、办事”范畴,更强调政治引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对于兼职党务工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成为党建业务的“专才”,更要成为融合党建与业务的“通才”。他们需要具备将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巧妙结合的能力,让党建工作真正起到“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两张皮”。例如,一位来自技术部门的兼职党务工作者,能否思考如何将“党员先锋岗”与项目攻坚相结合?一位来自市场部门的兼职党务工作者,能否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党员教育形式?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是其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能力提升的设计中,必须融入这种跨界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从自身专业特长出发,找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创造出独具特色且富有实效的工作品牌。

提升兼职党务工作者的能力,本质上是加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微观工程。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拒绝急功近利的“速成论”,也反对无所作为的“躺平论”。它需要组织层面以战略眼光进行顶层设计,构建起一个包含精准培训、实践锻炼、激励保障于一体的赋能生态系统;更需要每一位兼职党务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不断自我革新。当每一个“兼职”的细胞都被激活,都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党的旗帜也将在每一个阵地上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