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刷视频时会出现乱赞的行为呢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刷短视频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指无意识地连续划过屏幕,为一条狗跳舞的视频点赞,又为一段鸡汤文案点赞,甚至对广告页面的“求赞”按钮也条件反射般按下?这种“无意识乱赞”已成为数字生活的常态——据某第三方数据报告显示,超过68%的短视频用户承认曾因分心、情绪诱导或算法干扰而“乱赞”。

为什么在刷视频时会出现乱赞的行为呢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在刷视频时会出现乱赞的行为呢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刷短视频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指无意识地连续划过屏幕,为一条狗跳舞的视频点赞,又为一段鸡汤文案点赞,甚至对广告页面的“求赞”按钮也条件反射般按下?这种“无意识乱赞”已成为数字生活的常态——据某第三方数据报告显示,超过68%的短视频用户承认曾因分心、情绪诱导或算法干扰而“乱赞”。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个人习惯的偶然偏差,更折射出技术逻辑、用户心理与社会文化交织的深层症候。

乱赞行为的普遍性,首先源于算法设计的“即时反馈陷阱”。短视频平台的底层逻辑是“注意力经济”,而算法的核心目标便是最大化用户的停留时长与互动率。为此,平台将“点赞”设计为一种“低成本、高反馈”的行为:无需思考,只需轻触屏幕,红心动画便伴随着“叮”声瞬间弹出,屏幕顶端的点赞数字实时跳动,这种“即时满足感”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形成“点赞-愉悦-再点赞”的正向循环。更关键的是,算法会根据用户的点赞历史持续推送同类内容——当你为一条“萌宠合集”点赞,接下来首页便会充斥更多宠物视频,而这类内容往往情绪价值简单(可爱、治愈),无需深度思考即可触发点赞冲动。久而久之,用户的点赞行为逐渐从“主动选择”异化为“被动反射”,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与点击,成了算法操控下的无意识动作。

算法的“多巴胺回路”设计,本质是将点赞行为转化为一种无需思考的条件反射。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指出,当某种行为能带来即时奖励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便会增加。短视频平台正是利用了这一机制:点赞按钮的视觉设计(鲜艳的红心、突出的位置)、听觉反馈(清脆的提示音)、社交反馈(点赞数的公开显示),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奖励系统。当用户在碎片化时间内刷到情绪浓度高的内容(如搞笑段子、煽情故事),大脑会本能地通过点赞获取“即时愉悦”,而算法则迅速捕捉这一信号,推送更多类似内容,形成“信息茧房”与“点赞惯性”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用户甚至会在未完全理解内容的情况下,仅凭“眼缘”或“情绪惯性”完成点赞,乱赞行为由此成为算法时代的“数字本能”。

用户心理层面的“社交货币焦虑”,则是乱赞行为的另一重推手。在社交媒体语境中,点赞早已超越“喜欢”的本意,演变为一种“社交货币”——它是参与群体互动的“通行证”,是维系社交关系的“隐形纽带”,甚至是自我认同的“数字勋章”。当用户看到好友点赞的内容,或担心自己“不赞显得不合群”,便会下意识地点击“赞”,以证明“我在关注”“我在参与”。这种“从众心理”在算法的“熟人推荐”功能(如“朋友点赞的内容”)中被进一步放大:当看到自己关注的人为某条视频点赞,用户往往会产生“大家都在赞,我也该赞”的认知偏差,即便内容本身并无价值,点赞行为也成了融入社交圈的“必要动作”。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用户将点赞数量视为“社交影响力”的指标,通过频繁点赞换取“互赞”,甚至购买“点赞服务”,让乱赞行为沦为数字时代的“社交攀比”。

乱赞行为的泛滥,实则是数字时代个体在技术裹挟下“表达自主权”的隐性让渡。当点赞从“真实情感的流露”降格为“社交任务的完成”,用户逐渐失去了对内容的独立判断。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逻辑,恰恰利用了这种“表达惰性”:创作者们深谙“点赞密码”,通过制造“情绪钩子”(如“不赞不是中国人”“转发生财”)设计互动指令,用夸张的标题、煽情的配乐、剪辑的“爽点”刺激用户的点赞冲动。这些内容往往缺乏深度价值,却能精准触发用户的“情绪反射”,让点赞成为“无需思考的仪式”。当用户习惯了这种“点赞式参与”,便逐渐丧失了对内容的批判性思考——点赞成了“已阅读”的替代品,“已支持”的快捷方式,甚至“已思考”的幻觉。这种表达方式的异化,不仅让用户的数字互动变得空洞,更让优质内容的传播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往往因缺乏“情绪刺激”而难以获得点赞,最终被算法淹没。

乱赞行为背后,更折射出注意力经济下“个体价值”的系统性危机。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逻辑中,用户的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而“点赞”则是衡量注意力价值的核心指标。为了争夺这一指标,平台与内容生产者不断降低点赞的“门槛”:从“双击点赞”到“三连点赞”(点赞、投币、收藏),再到“看完必须赞”的剧情设计,点赞行为被一步步“工具化”。当用户在无意识中完成一次次乱赞,他们不仅让渡了个人数据的“隐私权”,更让渡了“时间主权”——那些被乱赞浪费的碎片化时间,累积起来正是平台最想收割的“注意力红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乱赞行为的泛滥正在重塑社会认知的“价值标尺”:当“点赞数”成为判断内容好坏、甚至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深度思考、理性表达、独立判断这些人类核心能力,便在“点赞至上”的价值观中被逐渐边缘化。我们或许正在滑向一个“点赞即真理”的危险时代,个体的声音淹没在数字喧嚣中,真实的情感连接被虚假的互动数据所取代。

破解乱赞行为的困局,需要三方合力:平台需跳出“流量至上”的算法陷阱,用“价值推荐”替代“情绪刺激”,通过优化内容分发逻辑,减少对“点赞数据”的过度依赖;用户需在滑动屏幕时多一分“暂停意识”,让点赞回归“有感而发”的本真,警惕成为算法的“点赞傀儡”;社会则需警惕“数据崇拜”,重新审视数字互动背后的真实情感连接,倡导“深度思考”而非“点赞狂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个体表达的自主性,让每一次点赞都成为真诚的回响,而非无意识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