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点赞率这种行为在当前法律体系下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刷点赞率已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中屡见不鲜的灰色操作,从电商商品到短视频内容,虚假点赞数据不仅扭曲了真实的用户反馈机制,更对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构成潜在威胁。在当前法律体系下,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违法,需结合行为性质、主观意图、损害后果等多重因素,从民事、行政、刑事三个维度进行体系化认定。

刷点赞率这种行为在当前法律体系下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刷点赞率这种行为在当前法律体系下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

刷点赞率已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中屡见不鲜的灰色操作,从电商商品到短视频内容,虚假点赞数据不仅扭曲了真实的用户反馈机制,更对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构成潜在威胁。在当前法律体系下,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违法,需结合行为性质、主观意图、损害后果等多重因素,从民事、行政、刑事三个维度进行体系化认定。事实上,刷点赞率的违法性并非绝对,而是存在“一般违规”与“严重违法”的梯度边界,其法律定性取决于具体行为场景与危害程度。

刷点赞率的核心本质是“虚假流量”的制造与传播,其行为模式通常涉及通过技术手段(如自动化脚本、虚假账号)或人工操作(如“水军”点击),在短时间内非自然地提升内容的点赞数量。这种行为首先违反了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协议与社区规则,属于平台治理层面的“违规操作”,平台有权依据规则对账号进行限流、封禁等处理。但从法律层面看,单纯的平台规则违约并不必然上升为违法行为,其是否触犯法律,关键在于是否侵犯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或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在民事法律领域,刷点赞率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该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诚信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刷点赞率通过虚构用户反馈,误导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评价,本质上属于“虚假宣传”的范畴。例如,在电商平台中,商家通过刷点赞率提升商品好评率,会使消费者误以为产品更受欢迎、质量更优,从而作出错误的购买决策,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同时也对其他诚信经营的商家构成不正当竞争。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指出,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刷点赞率正是通过伪造“用户评价”这一关键商业信息,完全符合该行为的构成要件。此外,若刷点赞率的行为人利用技术手段破坏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如平台的数据统计系统),还可能违反《民法典》中关于“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规定,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在行政监管层面,刷点赞率的行为可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虚假商业宣传”并予以行政处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若刷点赞率的行为具有商业营利目的(如为商家有偿刷数据、为网红账号提升流量以吸引广告合作),且情节较为严重(如涉及金额较大、造成较大社会影响),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第二十条,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吊销营业执照。例如,某MCN机构为旗下网红账号批量刷点赞率,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组织虚假宣传”,最终被处以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这一案例印证了行政监管对刷点赞率行为的否定性评价。

刑事法律责任的认定则更为严格,通常要求刷点赞率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可能触犯《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一方面,若行为人将刷点赞率作为“业务”,通过组建团伙、开发刷量工具等方式,长期为他人提供有偿刷数据服务,扰乱市场秩序,且非法经营数额较大或违法所得数额较大,可依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例如,某科技公司开发“刷赞软件”,通过收取会员费为用户提供刷点赞服务,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法院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若刷点赞率的行为人通过侵入、干扰等技术手段,破坏平台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或篡改平台数据,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例如,行为人利用木马程序控制大量“僵尸账号”集中刷赞,导致平台数据统计系统瘫痪,这种情况下,即使未直接涉及商业利益,也可能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而承担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刷点赞率的违法性认定还需考虑“主观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关联性。若行为人出于非营利目的(如个人账号为满足虚荣心自行刷赞),且未对他人权益或市场秩序造成实质性损害,通常仅构成平台规则违约,难以被认定为法律层面的违法行为。但若行为具有商业属性、规模性或对消费者、其他经营者造成误导性后果,则违法性认定门槛将显著降低。此外,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新规的实施,平台对“流量造假”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这也倒逼法律对刷点赞率等行为的规制更加精细化——不仅打击直接刷量者,对为刷量提供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的“黑灰产”链条同样纳入法律打击范围。

刷点赞率的违法性认定,本质是法律对技术时代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回应。其法律边界的清晰化,既需要司法机关通过典型案例明确“虚假流量”的构成要件,也需要立法层面进一步细化“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同时强化平台的技术监管责任与行业自律机制。唯有让每一份点赞都回归真实用户的价值表达,才能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最终构建清朗有序的数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