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期间刷赞行为泛滥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该如何联手治理?

双十一临近,电商平台的“刷赞”行为再度进入高发期,虚假好评、数据造假不仅扭曲消费者决策,更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已成为行业顽疾。面对这一挑战,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成为重塑健康电商生态的关键。

双十一期间刷赞行为泛滥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该如何联手治理?

双十一期间刷赞行为泛滥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该如何联手治理

双十一临近,电商平台的“刷赞”行为再度进入高发期,虚假好评、数据造假不仅扭曲消费者决策,更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已成为行业顽疾。面对这一挑战,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成为重塑健康电商生态的关键。刷赞行为的泛滥,本质上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系统性失序,其治理需从技术防控、制度约束与协同共治三个维度破局,方能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

刷赞行为的泛滥,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一方面,部分商家将“刷赞”视为快速提升销量的捷径,在“流量至上”的考核压力下,不惜通过虚假交易、雇佣刷手、技术软件等方式制造好评数据。据行业观察,双十一期间,单个商家的刷单需求量较日常增长3-5倍,形成了一条从数据中介、刷手团队到技术支持的黑灰产业链。另一方面,电商平台早期过度依赖“点赞数”“好评率”等显性数据作为流量分配的核心指标,客观上助长了“数据造假”的畸形竞争。此外,消费者对“好评依赖”的心理,也为刷赞行为提供了生存土壤——当虚假好评充斥商品页面,真实消费者的选择权被无形剥夺,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随之失灵。

电商平台作为治理的第一责任人,需从技术手段与规则设计双管齐下,构建刷赞行为的“防火墙”。技术上,应依托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监测体系。例如,通过识别异常订单特征(如短时内大量相同IP下单、收货地址高度集中)、用户行为轨迹(如频繁切换账号、无真实浏览记录)等维度,精准定位刷赞行为。当前头部平台已尝试引入“图神经网络”技术,对用户关系链进行深度挖掘,有效识别刷手团伙的隐蔽操作。规则设计上,需弱化“点赞数”在流量推荐中的权重,转而引入“复购率”“售后满意度”“图文评价质量”等多元指标,引导商家从“刷数据”转向“提服务”。同时,建立“好评追溯机制”,对异常好评进行延迟展示或人工复核,并设立商家“诚信分”,将刷赞行为与流量限制、搜索降权等惩戒措施直接挂钩,提高违规成本。

监管部门则需以“制度刚性”与“执法威慑”为治理提供保障,破解平台“自我监管”的局限性。首先,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现行《电子商务法》虽禁止“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但对“刷赞”的具体认定标准、处罚力度仍需细化,可参考《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虚假宣传”的条款,对刷赞商家及数据中介处以更高额罚款,并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其次,强化跨部门协同执法,建立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对刷灰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打击。例如,2022年某地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破获的“刷赞平台案”,通过追踪资金流与数据流,摧毁了覆盖全国20余个省份的刷手网络,这种“行刑衔接”的模式值得推广。此外,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电商数据共享平台”,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平台间异常数据互通,防止刷赞行为向中小平台转移。

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平台单打独斗”与“监管滞后发力”的困局,构建“技术共防、规则共建、数据共享”的生态闭环。一方面,需建立平台与监管部门的实时沟通机制,对刷赞新手段、新技术进行动态研判,快速更新监测模型与处罚规则。例如,针对近期出现的“AI生成虚假好评”“区块链刷单”等新型作弊方式,可由监管部门牵头,联合平台、技术企业成立专项工作组,研发针对性识别技术。另一方面,应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如消费者协会、行业自律组织,通过设立“虚假评价举报通道”、开展“神秘买家抽检”等方式,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同时,可借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对双十一期间的重点商家进行突击检查,将抽检结果向社会公示,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刷赞行为并非要完全否定“好评”的价值,而是要回归“真实评价”的本质。电商平台可探索“区块链+评价”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对用户评价的生成、上传、展示全流程存证,确保每一好评都有据可查;监管部门则需引导平台建立“评价分级体系”,对“真实购买用户评价”“专业测评机构评价”“商家回复”等进行区分标识,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有效信息。此外,提升消费者媒介素养也至关重要,通过宣传普及刷赞危害、传授辨别虚假评价技巧,让消费者成为抵制刷赞行为的“第一道防线”。

双十一的狂欢,本应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奔赴”,而非虚假数据的“数字游戏”。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的联手治理,不仅是应对短期流量乱象的应急之举,更是重塑电商行业信任基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唯有以技术为矛、以制度为盾、以共治为基,才能让双十一回归“让利于民、品质为先”的初心,让每一份点赞都承载真实的消费体验,让市场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守护,更是对电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