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闲鱼卖家会使用小号刷赞来提升商品曝光?

在闲鱼平台上,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卖家发布二手商品,从闲置衣物到数码产品,从收藏手办到服务类目,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传统电商。然而,不少卖家发现,即使定价合理、描述详尽,商品依然难以获得曝光;而另一些商品却能迅速出现在推荐页、搜索前列,评论区甚至出现“已拍”“已秒”等看似火爆的留言。

为什么闲鱼卖家会使用小号刷赞来提升商品曝光?

为什么闲鱼卖家会使用小号刷赞来提升商品曝光

在闲鱼平台上,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卖家发布二手商品,从闲置衣物到数码产品,从收藏手办到服务类目,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传统电商。然而,不少卖家发现,即使定价合理、描述详尽,商品依然难以获得曝光;而另一些商品却能迅速出现在推荐页、搜索前列,评论区甚至出现“已拍”“已秒”等看似火爆的留言。这种现象背后,一个隐蔽却普遍的操作逐渐浮出水面——卖家通过小号刷赞来提升商品曝光。这一行为本质上是卖家在平台流量分配机制与用户从众心理的双重夹击下,为突破信息茧房而采取的“曲线救国”策略,其背后折射出二手电商生态的深层矛盾与生存逻辑。

平台流量分配的“数据依赖”是刷赞现象的直接诱因。闲鱼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算法匹配供需双方,而算法判断商品价值的重要维度之一便是互动数据——点赞、收藏、咨询量、转化率等。当商品获得大量点赞时,算法会将其识别为“优质内容”,从而分配更多流量,形成“流量马太效应”:高赞商品获得更多曝光,吸引更多真实用户点赞,进一步巩固流量优势;反之,低互动商品则逐渐被边缘化,陷入“曝光不足-互动更低-更少曝光”的恶性循环。对于中小卖家而言,自然流量获取成本极高,尤其是在热门品类中,新发布的商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中。此时,通过小号刷赞制造“虚假热度”,成为撬动算法推荐的最低成本手段——仅需少量投入(一个闲鱼账号成本几乎可忽略,批量操作也仅需几元至几十元),就能让商品在初始阶段积累一定点赞数,从而获得算法的“青睐”,进入推荐池。

二手交易的“信任赤字”与“社交证明”需求,进一步放大了刷赞的实用价值。不同于标品的标准化电商,闲鱼商品多为非标品,成色、功能、描述真实性难以通过图片和文字完全呈现,用户决策高度依赖“他人反馈”。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指出,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判断对错。在闲鱼场景中,点赞数、收藏数、评论区的“已拍”记录,本质上都是“社交证明”——向潜在买家传递“这个商品受欢迎”“值得信任”的信号。尤其是对于高价或复杂商品(如二手手机、奢侈品),用户会下意识认为“高赞=高性价比=可靠”,从而降低决策门槛。卖家通过小号刷赞,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机制:用虚假的“大众选择”引导真实用户的从众行为,缩短从“浏览”到“下单”的转化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操作并非单纯“欺骗”,而是在信任机制不完善的二手市场中,卖家为弥补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风险对冲”——当平台无法提供足够权威的品控背书时,卖家只能自己构建“信任假象”。

竞争内卷下的“曝光焦虑”与“低成本试错”心态,让刷赞成为卖家的“生存刚需”。近年来,闲鱼用户规模突破5亿,卖家数量也随之激增,热门品类的供给远超需求。以“iPhone 13 二手”为例,搜索结果可达数十万条,新卖家若没有差异化优势(如超低价、稀缺款),几乎无法获得自然曝光。与此同时,平台流量增长放缓,算法推荐愈发倾向于头部账号和“爆款”商品,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在这种环境下,卖家面临着“不刷等死,刷了可能活”的博弈:刷赞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但成本极低(失败损失仅是账号封禁,而闲鱼小号注册门槛极低);不刷则可能长期沉寂,错失销售机会。更关键的是,刷赞行为具有“传染性”——当周围卖家都在操作时,不刷的卖家会陷入“相对剥夺感”,担心自己的商品因数据难看而被用户判定为“滞销”或“有问题”,从而被迫加入刷赞大军。这种群体性的非理性竞争,最终让刷赞从“个别行为”演变为“行业潜规则”。

小号的“隐蔽性”与“操作可行性”,为刷赞提供了技术土壤。闲鱼对账号注册的限制相对宽松,仅需手机号即可创建账号,无需实名认证(部分功能限制除外),这为卖家批量注册小号提供了便利。同时,平台对小号刷赞的识别机制仍存在漏洞:点赞行为本身无需复杂操作,卖家可通过不同IP、不同时间段模拟真实用户点赞,避免被系统判定为“机器行为”;部分卖家甚至会“养号”——让小号先进行浏览、收藏等操作,积累一定活跃度后再点赞,进一步降低风险。此外,灰色产业链的成熟也降低了操作门槛:闲鱼上存在大量提供“刷赞、刷收藏、刷单”服务的商家,价格低至0.1元/个,且承诺“不掉赞”“不封号”,这让缺乏技术能力的卖家也能轻松参与。这种“低风险、高回报、易操作”的特性,使得刷赞现象在闲鱼平台屡禁不止。

然而,刷赞行为的长期危害正在逐渐显现。对平台而言,虚假数据会扭曲算法逻辑,导致优质商品因数据不足被埋没,而低质商品因刷赞获得曝光,破坏平台的生态健康;对用户而言,过度依赖“社交证明”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当用户发现高赞商品存在货不对板、描述虚假等问题时,会对平台整体信任度下降,最终损害二手交易的长远发展;对卖家而言,刷赞虽能带来短期流量,但无法解决商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核心问题,一旦用户收到实物后产生差评,反而会加速账号的衰落。真正的曝光增长,终究要回归到商品价值本身:准确的描述、透明的成色、合理的价格、及时的沟通,才是二手交易中最“硬核”的社交证明。

在二手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闲鱼作为重要载体,其生态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闲置资源的流通效率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于卖家而言,与其沉迷于刷赞的“数据幻觉”,不如将精力放在提升商品真实竞争力上;对于平台而言,则需要优化算法逻辑,建立更科学的商品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对虚假数据的打击力度,让优质内容自然生长。唯有如此,二手交易才能摆脱“信任陷阱”,真正实现“让闲置流动起来”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