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淘宝双十一刷赞行为是否真实发生过?这一问题在电商行业曾引发广泛讨论,而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置于当时的平台生态、商家竞争逻辑与技术治理能力的框架下辩证分析。事实上,2018年双十一期间,淘宝平台确实存在局部、隐蔽的刷赞行为,但其规模、影响范围及平台治理力度,共同构成了这一现象的复杂图景——它既是商家逐利本能的产物,也是平台治理能力迭代过程中的阶段性挑战,更折射出电商流量竞争从“粗放增长”向“精细化运营”过渡的行业变革。
刷赞行为的本质:流量竞争下的“捷径”逻辑
刷赞,即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商品点赞量,本质是流量造假的一种形式。在2018年双十一前夕,淘宝平台已形成以“搜索排名”“推荐位”“活动资源位”为核心的流量分配机制,而点赞量作为用户互动数据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商品在搜索结果中的权重(如“猜你喜欢”的个性化推荐)和消费者决策心理。彼时,双十一GMV突破2000亿大关,超百万商家涌入战场,流量获取成本急剧攀升——据行业非公开数据,2018年双十一期间,淘宝直通车点击成本同比上涨30%,中小商家在付费流量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流量焦虑”催生了部分商家对“捷径”的渴望,刷赞行为便成为其以低成本“撬动”平台算法推荐的灰色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的刷赞行为并非无差别爆发,而是呈现出明显的“头部下沉”特征:一方面,部分新锐品牌或中小商家为快速积累初始流量,通过刷单平台购买“点赞+评论”套餐(单价低至0.5元/个),试图在短时间内打造“爆款假象”;另一方面,少数商家利用“真人模拟”技术,雇佣刷手使用真实账号进行点赞、收藏,并配合“物美价廉”的虚假评价,以规避平台的初级风控规则。这种操作虽隐蔽,但因涉及真实账号交互,仍能在短期内对商品数据产生“虚假繁荣”。
平台治理:技术博弈下的“猫鼠游戏”
淘宝平台对刷赞行为的治理并非始于2018年,但双十一期间的高压态势,让这场“猫鼠游戏”进入白热化。事实上,早在2017年,淘宝已上线“虚假交易识别系统”,通过用户行为轨迹(如IP地址、设备指纹、消费习惯)和商品数据异常(如点赞量与销量背离、评论内容高度雷同)进行拦截。然而,2018年的刷赞行为呈现出“技术对抗升级”的特点:刷手群体开始使用“多设备切换”“IP代理池”等手段规避检测,部分黑产平台甚至开发出“模拟用户行为链路”的程序,使点赞数据更接近真实用户的互动模式。
据行业观察,2018年双十一期间,淘宝平台日均拦截异常点赞量超千万次,但仍无法完全杜绝局部刷赞现象。这种治理滞后性源于三方面矛盾:其一,技术识别的“滞后性”——黑产总能针对现有风控规则迭代出新手段;其二,治理成本的“平衡性”——平台需在严格打击与用户体验之间权衡,过度拦截可能误伤真实用户;其三,商家动机的“顽固性”——在“流量至上”的行业氛围下,部分商家仍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例如,某服装类商家在2018年双十一前夕被查出通过刷赞将商品搜索排名提升至首页前三,最终受到降权、罚款处罚,但此类案例在庞大的商家群体中仍属少数。
刷赞行为的“双刃剑”效应: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并存
刷赞行为对商家而言,看似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捷径,实则暗藏巨大风险。从短期看,虚假点赞量确实能提升商品曝光率,带动自然流量增长——2018年某美妆品牌通过刷赞使新品点击量增长300%,短期内销量突破百万。但这种“虚假繁荣”不可持续:一方面,淘宝算法在后续会通过“用户留存率”“转化率”“复购率”等维度进行数据校验,若点赞量与实际消费数据背离,商品仍会被降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虚假评价的敏感度逐年提升,2018年“双十一差评事件”频发,部分商家因刷赞被曝光后,品牌口碑一落千丈,甚至面临客群流失。
对平台生态而言,刷赞行为的泛滥会破坏公平竞争环境。2018年淘宝已将“诚信经营”作为双十一核心主题,对刷单、刷赞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全年累计处罚违规商家超50万家。这种高压治理虽未能完全杜绝刷赞,但有效遏制了其规模化蔓延,推动商家从“数据造假”转向“内容营销”“用户运营”等更可持续的竞争路径。
回归本质:刷赞行为的“历史定位”与行业启示
回望2018年淘宝双十一,刷赞行为的存在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市场现象,而非平台生态的主流。它反映了流量竞争初期的“野蛮生长”,也暴露了技术治理与商业逐利之间的永恒博弈。但随着平台算法的持续优化(如2020年后淘宝推出的“AI深度学习风控系统”)和商家意识的觉醒,刷赞行为逐渐从“局部问题”变为“边缘现象”——如今,商家更注重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私域运营等合规方式获取流量,真实用户互动已成为平台评价的核心指标。
2018年的刷赞之争,最终为电商行业敲响警钟:流量的本质是信任,任何试图通过虚假数据“走捷径”的行为,终将被市场淘汰。对平台而言,治理手段需从“事后打击”转向“事前预防”,通过技术升级构建更完善的流量分配机制;对商家而言,回归产品与服务本质,才是穿越周期的不二法门。2018年双十一刷赞行为是否真实发生过?答案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电商行业从“流量红利”迈向“质量红利”的转折点——而那些真正懂得“用户价值”的商家,早已在告别刷赞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