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巴克属于谁家,现在门店多不多,经营得咋样?

谈及星巴克在中国的归属问题,答案其实相当清晰:它隶属于美国星巴克公司。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答案背后,却是一段深刻的本土化演进史。在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星巴克采取了合资模式,分别与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统一企业(台湾)和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拓北方、华东和华南市场。这种策略在当时是跨国企业规避风险、快速融入本土环境的经典操作。但随着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星巴克总部开始寻求更直接的控制权。从2017年到2018年,星巴克公司分步完成了对华东地区合资公司剩余股份的收购,实现了对中国内地所有门店的百分之百直营管理。这一举措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的所有权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合作共赢”转向了“全面掌控”,为其后续的统一战略部署和深度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公司治理基础。因此,当我们今天讨论星巴克属于谁时,最准确的表述是:它是一家由美国星巴克公司全资拥有、但在运营上深度本土化的跨国企业中国分公司。
那么,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究竟如何?答案是:数量庞大且仍在高速扩张。截至近期的财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已经突破6500家,并且仍在以平均每不到10小时就开一家新店的速度狂飙突进。这个数字不仅巩固了其在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的领导地位,更在全球星巴克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然而,仅仅关注总量是远远不够的,其门店数量及分布的战略意图更值得探究。早期,星巴克的布局高度集中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高端写字楼和交通枢纽,这是一种典型的“锚定策略”,旨在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但如今,其扩张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更多的二、三、四线城市,甚至县级市场。这种下沉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伴随着门店形态的多元化。除了标志性的标准门店,我们还看到了主打快速便捷的“啡快”概念店、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臻选烘焙工坊”,以及融合本地文化的特色门店。这种“因地制宜”的网格化布局,使得星巴克的品牌覆盖面和渗透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了一个难以撼动的物理帝国。
门店的扩张固然亮眼,但其背后的经营现状分析才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从财务表现来看,星巴克中国在过去几年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疫情期间,同店销售增长一度承压,但随着消费场景的恢复,其营收和利润均展现出强劲的反弹韧性。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星巴克品牌强大的溢价能力和用户黏性。即便面对消费趋于理性的大环境,星巴克依然坚守其高端定位,客单价维持在较高水平。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将一杯咖啡从单纯的“功能饮品”升维为“体验载体”。这种体验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稳定品质上,更体现在其广为人知的“第三空间”理念中。然而,挑战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租金、人力)侵蚀着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在分流其目标客群。星巴克正处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既要维持高端形象以支撑其商业模式,又需要在价格和效率上做出更多让步以应对市场变化。其近期的财报中反复提及的“价值感”提升,正是对这一挑战的直接回应。
提到竞争,绕不开的名字就是瑞幸咖啡。星巴克与瑞幸的竞争格局,堪称近年来中国消费品市场最精彩的商业案例之一。这并非简单的“红海”厮杀,而是两种商业哲学的对决。星巴克代表着“空间主义”,它卖的是咖啡、是环境、是社交货币,其核心诉求是“停留”。而瑞幸则是典型的“效率主义”,它卖的是咖啡、是便利、是性价比,其核心诉求是“即走”。瑞幸通过数字化手段、密集的门店网络和激进的补贴策略,精准地抓住了那些对价格敏感、追求效率的年轻白领,迅速崛起并一度在门店数量上超越星巴克。面对瑞幸的凌厉攻势,星巴克并未选择正面硬刚价格战,而是采取了“固本培元”与“师夷长技”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它不断强化其“第三空间”的独特性,通过升级门店设计、深化“咖啡师伙伴”文化、举办社区活动等方式,巩固其在体验上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它也积极拥抱数字化,大力发展专星送和外送服务,优化其移动APP功能,补齐在便利性上的短板。这场竞争的本质,是星巴克试图证明,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依然需要一个可以慢下来的“第三空间”。
深入星巴克商业模式的内核,其赖以成功的基石无疑是星巴克中国第三空间理念。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指代介于家庭(第一空间)和工作场所(第二空间)之间的非正式社交场所。星巴克将其完美地商业化,在中国,它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商务人士的非正式会客厅,是自由职业者的移动办公室,是情侣们的约会地点,也是学生们温习功课的角落。为了营造这种氛围,星巴克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下足了功夫:柔和的灯光、舒适的沙发、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以及最重要的——受过专业训练、善于交流的咖啡师。这种以人为本的体验是难以被标准化的产品所复制的。它构建了一种情感连接,让消费者愿意为这种“空间价值”买单。这也是为什么,即便在瑞幸等品牌以低价咖啡冲击市场时,星巴克的忠实顾客依然愿意为其支付更高的溢价。他们购买的早已超越了一杯咖啡本身,而是一段属于自己的、可预期的、高品质的休憩时光。
展望未来,星巴克在中国的道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雄心勃勃的开店计划显示出对中国市场长期潜力的坚定信心。然而,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消费者变得更加成熟和多元,他们既需要星巴克式的品质体验,也需要瑞幸式的便捷实惠。未来,星巴克的成功将不再仅仅取决于能开多少家店,而在于它能否在坚守品牌核心价值与适应本土市场变化之间找到更精妙的平衡点。这包括:如何在产品上持续创新,推出更符合中国口味的新品;如何在数字化上走得更远,实现线上线下体验的无缝融合;以及如何在保持高端形象的同时,通过更灵活的定价和产品组合,触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星巴克在中国的故事,已经从一个关于咖啡的传说,演变为一场关于文化、竞争与适应的宏大叙事。它能否继续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续写辉煌,取决于它能否在“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中,始终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不可替代的,安放身心的“第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