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群体以其默默耕耘的劳动,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注入了鲜活力量。然而,这个群体却长期被社会忽视,他们的劳动价值与职业尊严在公众视野中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如何让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赞美,不仅是对个体劳动的肯定,更是推动社会公平、彰显乡村振兴人文温度的关键命题。
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其职业价值远超体力劳动的表层认知。在大众印象中,“刷大白”常被简单等同于“刷墙”的体力活,却忽视了这项工作背后蕴含的专业性与社会价值。事实上,农村刷大白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对建筑空间的二次创作——它需要精准的基层处理、科学的涂料配比、细致的纹理把控,更需结合农村民居特点,解决墙面防潮、抗碱、耐候等实际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干净整洁”向“宜居宜业”升级,刷大白作为提升村容村貌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品质与乡村的整体形象。当一栋栋斑驳的老墙被洁白平整的涂料覆盖,当农家小院焕发整洁明亮的新貌,这背后是农民工对“美”的朴素实践,是他们对家乡建设最直接的贡献。这种劳动不仅改造了物理空间,更重塑了乡村的精神面貌,其价值理应被看见、被认可。
当前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之所以难以获得尊重,根源在于社会认知的偏差与职业标签的固化。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体力劳动低价值”偏见,让社会对农民工职业价值的判断停留在“出苦力”层面,忽视了其技能含量与创造性贡献。刷大白的农民工中,许多人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根据不同墙面材质、气候条件调整施工工艺,这种“工匠精神”在传统观念中却未被赋予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媒体与公众对农民工的报道多聚焦于“苦难叙事”或“问题视角”,如工资拖欠、工作条件艰苦等,却少有对其劳动价值与职业尊严的正面呈现。这种叙事偏差导致社会对农民工的认知停留在“需要被同情”的层面,而非“值得被尊重”的群体。此外,农村农民工自身的话语权较弱,缺乏表达职业价值的渠道,他们的劳动故事、技能心得难以进入公共视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认知隔阂。
要让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获得尊重与赞美,需要从社会认知、政策支持、职业赋能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的价值认可体系。
重塑社会认知,打破职业偏见是前提。首先,需通过教育引导与媒体传播,改变公众对“体力劳动”的刻板印象。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可引入“职业平等”理念,让学生理解不同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媒体应主动挖掘农村刷大白农民工的典型故事,不仅报道他们的辛劳,更要展现其专业技能——比如如何用一把刷子让老屋焕新,如何在有限预算下实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些细节能让公众直观感受到劳动的智慧与温度。其次,推动“职业尊严”的社会共识,将“刷大白”从“简单劳动”重新定义为“乡村环境美化师”“建筑空间优化者”,通过行业协会、社区宣传等渠道,提升职业的社会声望。当社会开始用“工匠”“专业人士”而非“农民工”标签定义他们时,尊重的种子便已播下。
强化政策支持,构建职业保障是基础。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多数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缺乏技能认证、劳动保障与职业发展通道,这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地位。政府应将农村刷白等建筑装饰技能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供免费的技能提升课程,并开展职业资格认证,让农民工的“手艺”有证可依、有价可循。同时,落实劳动权益保障,规范用工合同、工资支付与安全防护标准,避免“干完活拿不到钱”“高空作业无防护”等问题,从制度层面保障其劳动尊严。此外,可设立“乡村美化工匠”专项奖励,对在村容村貌改善中表现突出的农民工给予表彰,让他们的付出获得实质性认可。政策的“硬支撑”与社会“软认同”结合,才能让农民工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被尊重”的建设者。
赋能职业发展,拓展价值空间是关键。尊重不仅来自外部的认可,更源于职业本身的成长性与价值感。当前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多停留在“施工”层面,缺乏向“设计”“管理”“培训”等高端环节延伸的机会。可通过“合作社+技能培训+产业链延伸”模式,鼓励农民工成立装修合作社,承接乡村公共空间美化、民宿外墙改造等项目,从“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同时,支持农民工参与“乡村美学”实践,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在墙面设计中融入传统图案、乡土元素,让刷大白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载体——当一面墙不仅洁白平整,还绘着村史故事、田园风光,其价值便超越了装饰本身,成为乡村文化的“活载体”。这种职业赋能,能让农民工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赢得发自内心的赞美。
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是乡村振兴中“沉默的建设者”。他们的手,粗糙却有力,将斑驳的旧墙变成乡村的“脸面”;他们的心,质朴却热忱,用一刷一抹勾勒出宜居家园的模样。尊重他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社会看见: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劳动的光芒,每一面白墙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我们在整洁明亮的乡村小院驻足时,当我们在焕然一新的民居前感叹时,请记得说一句:“这面墙,刷得真好——这背后,是值得被尊重的劳动者。”这种尊重,不仅是对个体的肯定,更是对“劳动最光荣”时代精神的回归,对乡村振兴“以人为本”内核的坚守。唯有如此,农村刷大白的农民工才能真正走出“被忽视”的阴影,在阳光下绽放属于他们的职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