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点赞刷礼物”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高频操作,却频频演变为“被骗视频”的导火索,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校园网络生态的深层矛盾。从学校活动宣传到学生任务打卡,再到商家流量变现,“点赞刷礼物”本应是互动工具,却在利益驱动下异化成诈骗温床。究其根本,这种异化并非偶然,而是流量逻辑、监管漏洞与学生认知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危害远超经济损失,更侵蚀着校园网络空间的信任基础。
一、“点赞刷礼物”的校园热潮:动机与场景的异化
“学校点赞刷礼物”的兴起,源于多重需求的交织。一方面,学校为提升活动影响力,将“点赞量”“礼物数”作为宣传效果的量化指标,甚至将其纳入班级评优、学生考核体系。例如,某高校运动会要求各班级转发宣传视频并集赞,点赞前三名颁发“最佳宣传班级”称号,这种“数据竞赛”直接催生了刷量需求。另一方面,学生群体面临“任务压力”——为完成班级指标、获取奖励或避免扣分,不得不主动寻找刷量渠道。更值得注意的是商家推波助澜:部分培训机构、校园贷平台以“赞助活动”为名,诱导学生刷礼物“助力”,实则暗藏营销陷阱。
这种异化场景中,“点赞刷礼物”已失去互动本质,沦为一种“数据表演”。学生为快速完成任务,往往选择“捷径”:通过微信群、QQ群联系“刷量中介”,承诺“1元10个赞”“100元涨粉1000”,甚至要求提供账号密码“代操作”。殊不知,这些“捷径”早已被诈骗分子精心设计,成为收割校园群体的“狩猎场”。
二、从“刷量”到“被骗”:诈骗链条的精密构建
“学校点赞刷礼物”引发被骗视频的核心原因,在于诈骗分子利用了“刷量”场景中的信息差与信任漏洞。其诈骗链条通常分为三步,环环相扣:
第一步:以“低价服务”为诱饵,锁定学生群体。 中介在校园社群发布“超赞刷量”“礼物代刷”广告,强调“学生专属折扣”“24小时快速到账”,并以“已合作多所学校”为噱头建立虚假信任。学生因急于完成任务,往往忽略对中介资质的核查,主动转账预付。
第二步:以“系统故障”“账号异常”为由拖延退款。 收到款项后,中介以“服务器延迟”“平台审核失败”等借口要求追加费用,或诱导学生下载“刷量APP”——这些APP实为木马程序,一旦安装,便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账户被盗刷。
第三步:销声匿迹,受害者拍摄“被骗视频”维权。 当学生意识到被骗并要求退款时,中介早已拉黑跑路。为追回损失或警示他人,部分受害者选择拍摄“被骗过程”发布短视频,这类视频因“校园”“学生”“诈骗”等标签引发传播,反而让更多学生效仿“刷量”行为,形成“越骗越刷、越刷越骗”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被骗视频”的传播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它揭露了诈骗手段,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部分视频过度渲染“轻松赚钱”“高额回报”的细节,反而可能诱使其他学生模仿,成为新的诈骗温床。
三、深层症结:流量崇拜、监管滞后与认知短板
“学校点赞刷礼物”演变为被骗视频,并非单一环节的失误,而是多重矛盾的总爆发:
其一,流量崇拜下的形式主义催生虚假需求。 当前部分学校将“数据指标”等同于“工作成效”,活动效果不看实际参与度,只看点赞量、转发数。这种“唯流量论”迫使师生不得不追求表面数据,为刷量行为提供了“合法性”掩护。正如一位高校辅导员坦言:“评优时,视频点赞量是硬指标,不刷真的拿不到奖。”当形式主义压倒实质内容,刷量便从“无奈之举”变成“主动选择”,诈骗分子恰好利用了这种集体焦虑。
其二,平台监管滞后与算法推波助澜。 短视频平台对异常流量的识别机制存在滞后性,对“学生账号短时间内集中点赞”“异地登录频繁”等异常行为缺乏预警。同时,算法过度推荐“高赞”“高互动”内容,形成“流量马太效应”——学校为获得更多曝光,不得不进一步追求高数据,陷入“刷量—曝光—更多刷量”的闭环。这种算法逻辑客观上纵容了刷量需求,为诈骗提供了生存空间。
其三,学生网络素养与风险意识的错位。 Z世代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熟练使用各类社交软件,但对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却普遍不足。他们往往认为“校园诈骗离自己很远”,对“低价刷量”“免费领礼”等诱惑缺乏警惕,甚至在被骗后因“怕被批评”而选择沉默,错失维权时机。这种“认知错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校园群体也因此成为诈骗“重灾区”。
四、破局之路:从“数据竞赛”到“价值回归”
要切断“学校点赞刷礼物”与“被骗视频”的关联,需从制度、技术、教育三方发力,重建健康的校园网络生态:
学校层面,应摒弃“唯流量论”,回归教育本质。 将活动评价标准从“点赞量”转向“实际参与度”“学生反馈质量”,例如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式评估活动效果,而非依赖单一数据指标。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将“防骗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风险辨别能力。
平台层面,需优化算法与监管机制。 建立“校园账号异常行为预警系统”,对频繁参与刷量的学生账号进行限制,如暂时取消点赞功能、发送风险提示弹窗;同时,联合教育部门推出“校园认证”标识,对正规学校活动进行官方背书,引导学生参与真实互动,远离虚假刷量。
学生层面,要树立正确的流量观与价值观。 理解“点赞”的本质是情感共鸣,而非数据竞赛;面对“刷量”诱惑时,保持“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警惕,拒绝向陌生账号转账,不随意下载不明软件。一旦遭遇诈骗,及时向学校、公安机关报案,通过合法途径维权,而非拍摄“博眼球”视频传播。
“学校点赞刷礼物”引发的被骗视频,表面是诈骗问题,深层则是教育理念、技术伦理与网络素养的碰撞。当学校不再用数据衡量教育价值,平台不再用流量绑架内容创作,学生不再用虚假数据换取短期利益,校园网络空间才能真正回归清朗。这不仅是防骗的需要,更是培养健全人格、构建诚信社会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