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刷赞行为是否违法?

小红书作为内容社区与消费决策平台的融合体,其“点赞”数据本应是内容价值的真实映射,但近年来“刷赞”行为的规模化、产业化,却让这一数据指标的真实性备受拷问——小红书刷赞行为是否违法?这一问题已不仅是平台治理的难题,更触及法律适用的边界。

小红书刷赞行为是否违法?

小红书刷赞行为是否违法

小红书作为内容社区与消费决策平台的融合体,其“点赞”数据本应是内容价值的真实映射,但近年来“刷赞”行为的规模化、产业化,却让这一数据指标的真实性备受拷问——小红书刷赞行为是否违法?这一问题已不仅是平台治理的难题,更触及法律适用的边界。要厘清其法律定性,需从行为本质、法律条款、社会危害等多维度展开剖析,而非简单以“是”或“否”概括。

一、刷赞行为的法律属性:从“流量造假”到“不正当竞争”的穿透认定

“小红书刷赞行为”并非单一动作,而是涵盖“需求方(品牌/个人)-服务方(刷赞机构)-执行方(刷手/机器)”的完整产业链。其核心是通过虚假手段虚构内容互动数据,本质是“流量数据造假”。从法律视角看,这一行为需穿透表象,回归《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明确规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刷赞行为通过虚构数据,刻意制造内容“受欢迎”的假象,直接破坏了平台生态的公平性——优质内容因真实数据积累获得流量,而刷赞内容则通过作弊手段挤占曝光资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扭曲。这正是该法第八条禁止的“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点赞数据作为“用户评价”的一种,直接关联消费者对内容的信任度,虚假数据足以误导用户判断,构成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

进一步看,《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而小红书上的笔记内容常带有“种草”属性,其点赞数是用户判断内容可信度的关键指标。若品牌方通过刷赞虚增产品笔记互动量,实则是隐瞒了“数据非真实”的重要信息,违反了信息披露真实性义务,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二、法律责任的分层:从民事赔偿到行政责任的梯度认定

刷赞行为的违法性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对应具体的法律责任承担,需根据行为主体、情节严重程度分层认定。

商业主体而言,若品牌方为推广产品主动组织刷赞,或MCN机构为“打造爆款”提供刷赞服务,已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商业混淆”“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该法第二十条,监管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若刷赞规模达到“刷单炒信”标准(如单笔交易刷赞超100次、涉案金额超5万元),还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或第二百八十五条之一“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相关责任人需承担刑事责任。

普通用户而言,偶尔为个人笔记刷赞可能被平台依据《社区公约》处以限流、封号等处罚;若以营利为目的长期从事“刷手”工作,或开发刷赞软件并销售,则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或《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六条,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并可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可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自身并非“旁观者”。若小红书对刷赞行为放任不管,未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或未采取必要技术措施防止数据造假,根据《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可能需与侵权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亦是近年来平台加大刷赞治理力度的法律动因。

三、治理困境与破局:技术对抗与规则协同的现实挑战

尽管法律框架已明确刷赞行为的违法性,但实践中仍面临“治理滞后”与“技术对抗”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刷赞产业链不断迭代:从早期机器批量点击,到真人“养号”模拟正常用户互动(如先点赞、评论、再取消点赞,规避平台检测),再到利用AI技术批量生成虚拟账号,手段隐蔽性极强,平台识别成本高;另一方面,部分用户对“刷赞”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只是数据好看”,甚至将“笔记赞数”等同于“社交价值”,导致需求端难以根除。

破局之道需“法律+技术+共治”协同发力。法律层面,需进一步细化“数据造假”的认定标准,明确“刷赞量”与“不正当竞争”的因果关系,降低维权举证难度;技术层面,平台需通过AI行为分析(如用户点赞频率、设备指纹、内容互动逻辑异常)建立动态监测模型,同时联合司法机关建立“刷赞黑名单”,实现跨平台数据共享;社会共治层面,需通过典型案例普法(如2023年上海某公司因刷赞被罚50万元案),让公众认知到“刷赞不仅是平台违规,更是法律红线”,倒逼市场主体回归内容价值本质。

四、回归价值本源:“点赞”的真实性是内容生态的基石

小红书刷赞行为的法律争议,本质是“流量经济”下“数据真实性”与“商业利益”的冲突。当点赞数据可以“购买”,内容创作便不再是“价值输出”,而是“流量游戏”;用户信任一旦崩塌,平台作为“消费决策入口”的核心价值也将荡然无存。从这一角度看,打击刷赞行为,不仅是法律对市场秩序的维护,更是对“内容为王、诚信为本”的互联网生态的守护。

对创作者而言,与其沉迷于虚假数据带来的短暂曝光,不如深耕内容质量——真实体验、专业干货、真诚分享,才是小红书平台最珍视的“流量密码”;对品牌方而言,与其将预算投入“刷赞”的灰色地带,不如优化产品与服务,用真实口碑赢得用户认可;对监管与平台而言,唯有持续完善规则、升级技术、强化执行,才能让“点赞”回归其“内容认可”的初心,让优质内容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刷赞行为的违法性,早已不是模糊地带;唯有各方共同抵制数据造假,才能让小红书这样的内容社区,真正成为“真实分享、理性消费”的健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