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幼儿园在社交平台或班级互动中开展的“点赞活动”,衍生出家长“刷礼物”的畸形竞争,这一现象正悄然侵蚀幼儿教育的本真价值。当教师的“小红花”变成家长间的“数字军备竞赛”,当孩子的成长展示沦为虚拟礼物的攀比舞台,幼儿教育被裹挟进功利化的漩涡,其核心使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影响,不仅是对教育乱象的反思,更是对教育本质的重申。
一、异化的教育评价:从“看见成长”到“量化虚荣”
幼儿园点赞活动的初衷,本是通过正向激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的点滴进步。然而,当“点赞数”“礼物值”成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隐性标尺,教育评价便发生了质的异化。部分教师为追求班级“活跃度”,默认甚至鼓励家长通过刷量、购买虚拟礼物提升数据;部分家长则将“孩子获得的礼物数量”视为教育成果的象征,甚至出现“礼物排行榜”内卷——这种以数字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本质是用成人世界的功利逻辑替代幼儿教育的情感逻辑。
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喜欢”“优秀”的理解,直接依赖于成人的反馈。当教师用“你今天收到的礼物最多,真棒”替代“你主动帮小朋友捡玩具,真贴心”,当家长的赞美聚焦于“妈妈给你刷了100个礼物,大家都给你点赞”,幼儿会逐渐形成“价值=被点赞”“优秀=礼物多”的片面认知。这种认知偏差若不及时纠正,将导致幼儿过度寻求外部认可,忽视内在动机的培养,甚至为追求虚拟“成就感”而扭曲真实行为。
二、失真的社交互动:从“真实联结”到“表演式陪伴”
幼儿期的核心发展任务之一是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而幼儿园活动本应是幼儿学习分享、合作、共情的实践场。然而,点赞活动中的“刷礼物”现象,却让亲子互动和同伴交往染上表演色彩。部分家长为让孩子在“礼物榜”上领先,不惜熬夜刷量、私下攀比,甚至引导孩子“催同学点赞”“求家长送礼物”——这种成人主导的“社交竞争”,让幼儿的真实需求被边缘化。
例如,某幼儿园开展“我的家庭日”照片分享活动,本意是让孩子介绍家人、表达情感,却演变成家长间的“摄影大赛”和“礼物比拼”。有家长花费数千元购买虚拟礼物“刷榜”,孩子则因“照片礼物数少”而情绪低落,甚至质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在此过程中,幼儿并未真正学习如何表达爱、感受爱,反而过早接触到“用物质衡量情感”的成人规则。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幼儿看到家长通过“刷礼物”获得认可,他们可能模仿这种行为,在同伴交往中用“送礼物”代替真诚沟通,形成“利益交换式社交”的雏形,这与幼儿教育倡导的“纯真友谊”背道而驰。
三、失衡的家校关系:从“共育伙伴”到“利益共谋”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保障,其核心是幼儿园与家长基于孩子发展目标的共识协作。但“刷礼物”现象却让双方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幼儿园为提升平台活跃度、打造“特色活动”,默许甚至引导家长参与刷量;家长为避免“孩子落后于人”,被迫卷入竞争,甚至主动与教师“合作”提升数据。这种“利益共谋”看似双赢,实则消解了教育的专业性,让家校关系异化为“流量共同体”。
部分幼儿园教师坦言,开展点赞活动时,“压力主要来自家长——如果别的班都在刷礼物,自己班不参与,会被认为‘不重视孩子’”。这种压力下,教师可能放弃教育原则,将活动重点从“幼儿发展”转向“数据达标”。而家长则在“攀比焦虑”中迷失方向,甚至出现“为了孩子,刷点礼物不算什么”的自我合理化。当教育责任让位于流量考核,当专业判断屈从于家长需求,幼儿园的教育主体地位被削弱,家长的教育理性被消解,最终受损的仍是幼儿的成长生态。
四、重构教育初心:让点赞回归“看见”,让礼物回归“心意”
幼儿园点赞活动刷礼物现象的根源,在于教育过程中对“结果”的过度崇拜和对“过程”的忽视。要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教育理念、活动设计、家园沟通三方面重构逻辑,让技术工具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反噬教育初心。
首先,幼儿园需确立“成长叙事”而非“数据叙事”的评价导向。 活动设计应聚焦幼儿的真实体验,如“今天我学会了什么”“我帮助了谁”,通过文字、绘画、视频等具体形式记录成长过程,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努力而非数字。例如,某幼儿园将“点赞活动”改为“成长故事会”,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系鞋带的经历”“和小朋友吵架后和好的过程”,家长用“贴纸”“手写评语”代替虚拟礼物,这种“有温度的反馈”更能滋养幼儿的内在价值感。
其次,家长需理性看待“点赞”的教育意义,拒绝功利化攀比。 幼儿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一时的“礼物数量”无法定义孩子的未来。家长应将关注点从“孩子获得了多少赞”转向“孩子是否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用真诚的陪伴替代冰冷的刷量——一句“你今天自己吃饭了,妈妈真为你骄傲”,远比100个虚拟礼物更有力量。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对幼儿园网络活动的规范引导。 明确禁止以“点赞数”“礼物值”作为幼儿评价依据,建立科学的幼儿园活动审核机制,对异化的“流量活动”及时干预。同时,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等途径,普及“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园、家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守护幼儿教育的纯粹性。
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拥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共情能力的个体。当点赞活动沦为刷礼物的竞技场,当幼儿的成长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我们便背离了这一初心。唯有回归教育本真,让每一次“点赞”都成为“看见孩子”的眼睛,让每一份“礼物”都承载“真心实意”的情感,幼儿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尊重中,长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