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恩社区刷赞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看似指向一个具体的社区行为,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基层治理、个体心理与社会结构的多重张力。当“点赞数”成为衡量社区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甚至基层工作绩效的隐性指标,刷赞便从个别投机行为演变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数字游戏”。其背后,是技术赋能与数字异化的共生、社区治理的结构性困境、个体需求与群体心理的共振,以及资本逻辑对公共空间的渗透,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的社会成因网络。
技术赋能与数字异化的共生:工具理性下的数据崇拜
数字技术的普及本应提升社区治理的精准性与效率,但在惠恩社区刷赞现象中,技术却异化为形式主义的“助推器”。近年来,各地智慧社区建设加速,社区APP、小程序成为连接居民与物业、居委会的重要载体,其中“点赞”“好评”功能被设计为反馈渠道。然而,当这些数据被纳入基层考核体系——例如将“好评率”与社区评优、经费拨付甚至工作人员绩效挂钩时,技术工具便异化为新的“数字枷锁”。某社区工作者坦言:“居民不点赞,考核就扣分,与其挨个解释服务内容,不如‘技术性’完成任务。”这种“数据崇拜”本质上是工具理性的泛滥:当量化指标取代真实服务质量,点赞数从“民意参考”异化为“考核刚需”,刷赞便成了应对考核压力的“理性选择”。更深层看,数字平台的算法逻辑强化了这种异化——高点赞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形成“点赞越多越显眼,越显眼越需要点赞”的循环,迫使社区管理者不得不通过刷赞维持“数字形象”,技术本应促进真实连接,却在功利驱动下沦为虚假繁荣的遮羞布。
社区治理的结构性张力:压力传导与形式主义的惯性
惠恩社区的刷赞现象,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社区作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政策落实、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大量职能,却面临权责不对等、资源不足的困境。上级部门为推动工作,往往通过“量化考核”传导压力,而“点赞率”“满意度”等易量化指标,因操作简便、直观易被采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社区工作者陷入“数据达标”与“实际服务”的两难:一方面,居民的真实需求复杂多元,部分服务难以获得即时好评;另一方面,考核指标却“刚性要求”,导致“唯数据论”盛行。正如一位街道干部反思:“我们总想用‘点赞数’证明工作成效,却忘了居民真正的获得感从不来自屏幕上的数字。”这种形式主义的惯性,本质是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不匹配的体现——当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和有效的民意反馈渠道,基层只能选择“刷赞”这种“低成本的应对策略”,将复杂的社区治理简化为数字游戏,最终导致治理失真、公信力损耗。
个体需求与群体心理的共振:社交货币与从众效应的裹挟
刷赞现象的蔓延,离不开个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的互动。在惠恩社区,部分居民参与刷赞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裹挟进“社交货币”的漩涡。一方面,数字时代的社交行为中,“点赞”已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居民通过点赞获取“参与感”,甚至将点赞数视为“社区贡献度”的象征;另一方面,群体从众心理加剧了行为的扩散——当少数人因刷赞获得奖励(如积分兑换、社区荣誉)或避免负面评价(如被贴上“不配合”标签),其他人会效仿这种“成功经验”,形成“刷赞=聪明”“不刷赞=吃亏”的集体认知。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为“营造氛围”,主动引导甚至组织居民刷赞,将虚假互动包装成“居民热情”,这种“共谋”进一步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从个体角度看,刷赞是应对“数字社交压力”的无奈之举;从群体角度看,则是集体无意识下的“道德松绑”——当虚假互动被默许甚至鼓励,社区的真实信任关系便在一次次“指尖点赞”中被侵蚀。
资本逻辑与价值渗透:数字治理中的“绩效陷阱”
惠恩社区刷赞现象的背后,还隐匿着资本逻辑对公共空间的隐性渗透。近年来,社区运营逐渐引入市场化机制,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数据满意度”获取合作资格,物业公司以“高好评率”作为提升物业费的依据,甚至部分基层干部将“点赞数据”作为政绩展示的“亮点”。资本追求“效率”与“结果”的本性,与社区治理“以人为本”的内核产生冲突:当服务价值被简化为点赞数据,居民的真实需求便让位于“数据好看”的表演性服务。例如,某社区为提升“好评率”,将精力集中在易获得点赞的“表面工程”(如节日装饰、拍照打卡活动),而忽视居民反映强烈的停车难、垃圾清运等实际问题。这种“绩效陷阱”本质是资本逻辑对公共价值的扭曲——社区本应是居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共同体,却在资本驱动下沦为“数据工厂”,刷赞成为维持“绩效幻觉”的工具,最终导致公共服务的空心化。
惠恩社区刷赞现象绝非孤例,它是数字时代基层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当技术异化为形式主义的工具,当压力传导催生“数据造假”,当群体心理裹挟个体选择,当资本逻辑侵蚀公共价值,真实的社区生活便在虚假的点赞数据中被遮蔽。破解这一困局,需要重构治理逻辑——将考核指标从“数据好看”转向“居民满意”,建立多元化的民意反馈机制;需要警惕数字异化,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成为连接真实需求的桥梁;更需要重塑社区信任,让居民从“被动点赞”转向“主动参与”,让社区成为有温度、有真实互动的生活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点赞数”成为衡量社区价值的唯一标尺,让每一个真实的社区声音都能被听见,让每一次真实的社区服务都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