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是否违法?

抖音作为日活超6亿的短视频平台,其“点赞-关注-转发”的互动机制是内容传播的核心驱动力,但近年来“刷点赞”“刷关注”的灰色操作屡禁不止。这种看似“流量捷径”的行为,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甚至可能触碰违法红线。

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是否违法?

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是否违法

抖音作为日活超6亿的短视频平台,其“点赞-关注-转发”的互动机制是内容传播的核心驱动力,但近年来“刷点赞”“刷关注”的灰色操作屡禁不止。这种看似“流量捷径”的行为,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甚至可能触碰违法红线。判断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是否违法,需从行为本质、法律适用、平台规则及社会影响多维度拆解,而非简单以“道德评判”盖棺定论。

一、行为本质:流量造假与数据失真

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的核心是“数据造假”,即通过非自然方式(如技术脚本、虚假账号矩阵、人工点击平台等)制造虚假互动数据。这种行为与用户基于真实内容意愿产生的互动存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中生有”的数字游戏,后者则是内容价值与用户需求的真实映射。从平台生态看,流量造假直接破坏了抖音以“算法推荐+用户兴趣”为核心的内容分发逻辑——当虚假数据掩盖了内容的真实质量,优质创作者可能因数据不足被限流,而低质甚至违规内容却因刷量获得曝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用户知情权的侵犯:当用户看到“10万+”点赞的视频实际真实互动不足千次时,其基于数据产生的内容信任已被悄然瓦解。

二、法律维度:从民事侵权到刑事责任的灰色链条

从法律层面审视,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并非“法外之地”,其违法性需根据行为主体、目的及后果综合判定,主要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及《刑法》等多部法律。

若由商家或MCN机构主导刷量,目的为提升商品销量或品牌影响力,则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禁止的“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刷量使产品“好评率”达98%,实际用户满意度不足50%,这种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更对其他合规经营者形成不正当竞争,需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甚至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若提供刷量服务的组织者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开发作弊软件、搭建虚假账号平台等方式规模化操作,则可能触及《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2022年浙江警方破获的“抖音刷量平台”案件中,犯罪团伙开发自动化脚本,为超10万个账号提供刷赞、刷关注服务,涉案金额达5000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表明,当刷量形成产业链且情节严重时,刑事追责已非“纸上谈兵”。

此外,刷量行为常伴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违法环节。部分刷量平台为模拟“真人互动”,需批量获取用户手机号、社交账号等身份信息,这违反《网络安全法》第41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个人信息需取得用户同意”的规定,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23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例中,某刷量公司因非法购买10万条用户手机号用于注册虚假抖音账号,被法院判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主犯获刑三年。

三、平台规则:抖音的“技术围剿”与“信用惩戒”

作为直接利益受损方,抖音早已将“禁止刷量”写入平台规则,并通过技术手段与信用体系构建双重防线。在《抖音社区自律公约》中,“虚假互动、流量造假”被明确列为违规行为,具体包括“使用第三方工具或服务进行刷赞、刷关注、刷评论”“通过矩阵账号、虚假账号集中操作”等。技术层面,抖音建立了“风控大脑”系统,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数据特征:例如,某账号在1分钟内新增1000个关注,且这些关注账号均无历史互动、头像统一、昵称含“营销”字样,系统会自动判定为“刷量行为”并触发预警。

对违规账号,抖音采取阶梯式处罚:首次违规限流7天(视频推荐量下降50%),二次违规限流30天,三次违规或情节严重者直接封禁账号。2023年抖音发布的《虚假流量治理报告》显示,平台全年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处置虚假互动行为超20亿次,封禁违规账号50万个,拦截刷量请求超5亿次——这表明,平台对刷量行为的打击已形成“识别-处置-预防”的完整闭环,任何试图挑战规则的行为,都将面临“流量清零”的风险。

四、社会影响:流量焦虑下的畸形生态与信任危机

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的泛滥,本质上是“流量至上”畸形生态的产物。在短视频行业,流量直接与商业收益挂钩(如广告分成、直播打赏、带货佣金),这使得创作者陷入“数据焦虑”——不刷量可能“被埋没”,刷量却能“弯道超车”。但这种“捷径”最终反噬整个行业:当用户发现“高赞视频=低质内容”,会逐渐降低对平台的信任度;当广告主发现“百万播放=千次真实触达”,会减少对抖音的广告投放。长此以往,短视频行业将陷入“造假-信任流失-收益下降-更疯狂造假”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更深层次看,刷量行为助长了“投机取巧”的社会风气。若通过造假能轻易获得名利,谁还会愿意沉下心创作优质内容?这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敬业”的要求,与“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近年来国家网信办开展的“清朗·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已将“流量造假”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明确要求平台对虚假流量“零容忍”——这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流量造假不仅是平台规则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

结语

抖音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绝非“无伤大雅的操作”,而是披着“流量外衣”的违法行为。它不仅触碰法律红线,更破坏平台生态、侵蚀社会信任。对创作者而言,回归内容本质才是长久之计;对平台而言,技术升级与规则落地需双管齐下;对用户而言,提升辨别能力、拒绝“唯数据论”是理性选择。唯有各方合力,才能击碎流量泡沫,让短视频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让每一次点赞、每一份关注都承载真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