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域流量运营成为商家必争之地的当下,“有赞刷砍价策略”被无数中小商家奉为“销量密码”。从“0元砍手机”到“1元抢大牌”,这种以低价诱惑驱动用户裂变的模式,看似能在短期内引爆销量数据,但剥开流量的表象,其是否真能为商家带来可持续的销量增长?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商家如何理解“有赞刷砍价策略”的本质——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用户增长与销量转化的催化剂,用歪了则是消耗品牌信任、透支销量的陷阱。
一、短期销量狂欢:数据泡沫下的“虚假繁荣”
不可否认,有赞刷砍价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能带来惊人的销量数字。其核心逻辑在于利用“低价+社交裂变”的双重刺激:用户为获得超低价商品,主动分享砍价链接至微信好友、群聊,甚至朋友圈,每一次分享都是一次免费的流量曝光;而好友助力后,参与者的砍价进度被实时更新,这种“进度可视化”会激发用户的“损失厌恶心理”——越接近成功越不愿放弃,从而形成“分享-助力-再分享”的裂变链条。
某新锐零食品牌曾做过一场实验:在有赞商城上线“19.9元砍价买进口饼干(原价99元)”活动,通过社群推广和KOL种草,3天内累计参与砍价用户超12万人次,最终成交订单量达1.8万单,较日常销量增长25倍。商家后台的“销量曲线”近乎垂直拉升,看起来仿佛找到了“低成本高转化”的捷径。但细究会发现,这1.8万单中,超过60%来自新注册用户,且复购率不足3%。也就是说,这些用户冲着“1分钱薅羊毛”而来,完成订单后迅速流失,对品牌的长期销量贡献微乎其微。这种“刷单式销量”本质上是一种数据泡沫,它能让商家的报表好看,却无法沉淀为真实的用户资产。
二、用户质量陷阱:价格敏感型流量对销量的“反噬”
有赞刷砍价策略的另一个深层问题,是吸引来的多为“价格敏感型用户”,而非“品牌价值认同型用户”。这类用户的核心诉求是“低价”,而非产品本身或品牌调性。当商家长期依赖砍价活动刺激销量时,会陷入“低价依赖症”——用户不再为产品付费,只为折扣买单,品牌溢价能力被不断削弱。
某服饰品牌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该品牌连续半年在有赞平台推出“砍价买T恤”活动,最低价甚至低至9.9元。活动期间,单月销量突破5万件,但正价款(定价199元)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40%。更致命的是,当品牌试图停止砍价活动、恢复正价销售时,用户量断崖式下跌,社群活跃度不足往日的1/5。商家这才意识到,过去靠砍价积累的“销量”,其实是用品牌价值换来的“一次性消费”。这些用户不仅没有成为品牌的忠实客户,反而因为习惯了低价,对正价产品产生抵触,最终对整体销量形成“反噬”。
三、合规与信任危机:刷量行为背后的“隐形雷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为追求“立竿见影”的销量效果,选择“有赞刷砍价策略”的极端形式——雇佣“水军”或通过第三方服务商进行“刷量”:用虚拟账号助力砍价、伪造好友关系链、甚至直接购买砍价进度。这种行为看似能让销量数据更“好看”,实则隐藏着多重风险。
从平台规则看,有赞明确禁止“通过非正常手段(如机器、虚假账号)刷单、刷量”,一旦被系统检测到,轻则活动被限流、下架,重则商家账号被永久封禁。2023年某美妆品牌就因通过第三方服务商“刷砍价单量”,被有赞平台判定为“违规运营”,不仅已产生的1.2万单订单被全部退款,还被处以5万元罚款,品牌信誉严重受损。
从用户信任看,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警惕“虚假繁荣”。当用户发现自己砍价的链接里,一半是“机器人好友”,助力进度全靠“脚本操作”,对品牌的信任感会瞬间崩塌。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复购,更会通过社交网络扩散,对品牌口碑造成长期伤害。
四、破局之道:从“刷量”到“留量”,让砍价成为销量的“真实引擎”
那么,有赞刷砍价策略是否真的毫无价值?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商家能否跳出“为刷量而砍价”的误区,将其纳入私域运营的整体框架,实现从“流量获取”到“用户留存”再到“销量转化”的闭环。
首先,设置合理的“砍价门槛”,过滤无效流量。 与其追求“0元购”的噱头,不如将砍价底价设置在“微利”区间,比如商品成本的80%-90%,同时要求助力好友必须为“真实好友”(如通过微信授权验证、限制同一IP助力次数)。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吸引力,又能避免纯羊毛党涌入。某母婴品牌就通过这种方式,将砍价活动的“真实用户参与率”从30%提升至75%,用户质量显著提高。
其次,结合“私域承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用户完成砍价下单后,不应是关系的终点。商家可通过包裹卡、客服引导等方式,将有赞用户沉淀到企业微信社群或公众号,通过专属优惠券、会员权益、专属客服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上述母婴品牌在砍价活动后,引导用户加入“宝妈交流群”,定期分享育儿知识、限时秒杀,社群用户的复购率是普通用户的3倍,真正实现了“一次砍价,长期复购”。
最后,优化“商品组合”,让砍价成为“引流钩子”。 砍价商品不应是主力利润款,而应是“高引流、低毛利”的引流款,搭配正价款进行组合销售。比如,某家居品牌推出“9.9元砍价买厨房清洁巾”(引流款),用户下单后可在订单页面加购“19.9元换购价值59元的厨房收纳盒”(正价款),最终活动ROI(投入产出比)达1:6,既通过砍价获得了新用户,又通过组合销售提升了客单价和整体销量。
结语:销量的本质,是用户价值的持续创造
有赞刷砍价策略本身并无对错,它只是一种工具。真正的销量增长,从来不是靠“刷”出来的数据泡沫,而是靠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对产品的认可。商家若沉迷于砍价的短期狂欢,忽视用户质量、品牌信任和长期价值,最终只会陷入“越砍越亏”的恶性循环;若能以用户为中心,将砍价作为私域运营的起点,通过合理的规则设计、精细的用户运营和科学的商品组合,让每一次砍价都成为品牌与用户深度沟通的契机,那么有赞刷砍价策略才能真正成为助力销量增长的“真实引擎”。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只有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销量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