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抖音上通过刷赞和评论来增加粉丝互动的行为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操作以及可能的法律后果你知道吗?

用户在抖音上通过刷赞和评论来增加粉丝互动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而愈发普遍。这种操作背后,是用户对流量、曝光和粉丝增长的迫切需求,但其法律边界却常常被模糊化处理。此类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操作,需结合行为性质、主观意图、损害后果及违反的法律规范综合判断,而非简单地以“是否违规平台规则”一概而论。

用户在抖音上通过刷赞和评论来增加粉丝互动的行为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操作以及可能的法律后果你知道吗?

用户在抖音上通过刷赞和评论来增加粉丝互动的行为是否会被认定为违法操作以及可能的法律后果你知道吗

用户在抖音上通过刷赞和评论来增加粉丝互动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而愈发普遍。这种操作背后,是用户对流量、曝光和粉丝增长的迫切需求,但其法律边界却常常被模糊化处理。此类行为是否构成违法操作,需结合行为性质、主观意图、损害后果及违反的法律规范综合判断,而非简单地以“是否违规平台规则”一概而论。从法律视角审视,非正常的刷赞、评论互动已远超“个人行为”范畴,可能触及民事侵权、行政违法乃至刑事犯罪的红线,其潜在法律后果远超多数用户的认知。

首先,需明确“正常互动”与“非正常刷量”的本质区别。抖音作为社交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用户间基于真实兴趣和情感连接的内容交流,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数据本应真实反映用户对内容的反馈。然而,部分用户为快速提升账号权重、吸引商家合作或满足虚荣心,通过技术手段(如自动化脚本、第三方软件)或雇佣“水军”进行大规模虚假点赞、批量复制评论,甚至制造“热门话题”假象。这种操作直接破坏了平台的数据真实性,构成了对平台规则和用户信任的背离。从法律属性看,若行为仅以个人娱乐为目的且规模较小,可能仅违反抖音用户协议,面临平台警告、限流或封号等内部处罚;但一旦涉及商业利益或规模化运作,其违法风险便急剧上升。

在民事责任层面,非正常刷赞、评论行为可能构成对平台及其他用户的侵权。抖音作为平台经营者,其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刷量”“作弊”等行为,用户通过虚假互动获取流量,本质上违反了合同约定的诚信义务,平台有权依据《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限制功能、终止服务等。更值得关注的是,若虚假互动行为损害了其他用户的合法权益,例如商家因虚假数据错误选择合作对象导致损失,或真实创作者因数据造假被挤占曝光机会,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以“不正当竞争”或“人格权侵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例如,在“某博主诉MCN机构刷量案”中,法院便认定MCN机构通过虚假评论提升博主商业价值的行为,构成对广告主的欺诈,需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方面,规模化、产业化的刷赞、评论行为已进入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视野。《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若用户通过刷量行为为自身或他人商品/服务进行虚假宣传,例如电商主播刷单刷评提升商品“好评率”,或MCN机构伪造“粉丝互动数据”吸引广告合作,均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行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及《电子商务法》,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十万元至二百万元不等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百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吊销营业执照。此外,若刷量过程中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或通过非法技术手段入侵平台系统获取数据,还可能面临网信部门的行政处罚,包括责令整改、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及最高一百万元罚款。

刑事责任则是刷量行为最严重的法律后果,通常适用于组织化、产业链化的犯罪行为。实践中,刷赞、评论已形成一条包括“技术开发者”“数据供应商”“平台刷手”“需求方”的完整黑色产业链。若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开发、销售刷量软件或提供刷量服务,情节严重的,可能触犯《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例如,在“全国首例短视频刷量案”中,被告人开发并销售自动化刷量工具,非法获利数百万元,法院最终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若刷量行为与诈骗罪竞合,例如以“刷量涨粉”为名骗取用户预付款后跑路,或利用虚假数据骗取广告主投放资金,数额较大的,将依据《刑法》第266条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为他人实施“刷单炒信”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支持或帮助,情节严重的,可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这意味着为刷量提供工具、数据或服务的第三方,同样面临刑事追责风险。

从行业趋势看,随着监管部门对网络数据造假“零容忍”态度的明确,以及抖音等平台通过AI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虚假互动的精准识别,刷赞、评论的违法成本正在持续攀升。抖音官方已多次公开表示,对刷量行为采取“发现即处理”机制,不仅会清理虚假数据,还会对相关账号进行跨平台协同惩戒。同时,法律层面对“数据真实性”的保护日益强化,《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进一步压缩了刷量行为的生存空间。对企业用户而言,依赖虚假互动获取短期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被查处,不仅面临法律制裁,更会对品牌声誉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个人用户而言,盲目跟风刷量可能因小失大,轻则“竹篮打水一场空”,重则卷入法律纠纷。

归根结底,抖音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真实、多元的内容生态与用户信任。用户通过刷赞、评论等虚假手段“走捷径”,本质上是对平台规则和市场秩序的破坏,更是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透支。在法治化、规范化成为互联网行业主旋律的背景下,唯有尊重内容创作规律、坚守数据真实底线,才能实现从“流量焦虑”到“价值沉淀”的真正跨越。对于平台而言,需持续完善技术治理与规则约束;对于用户而言,更应树立“合规即保护”的意识,将精力投入优质内容创作与真实用户互动,这才是应对流量竞争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