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抖音平台上刷点赞的行为是否真的涉嫌诈骗违法活动并构成犯罪吗?这一问题随着短视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为法律界与公众讨论的焦点。事实上,刷点赞作为一种“流量造假”手段,其法律性质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行为动机、手段及后果综合判断,而是否构成犯罪,更需严格依据刑法构成要件进行界定。
刷点赞行为在抖音平台上表现为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非自然地提升视频点赞量,常见形式包括使用自动化软件、雇佣“水军”账号、利用虚假手机号批量注册账号等。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平台数据真实性的破坏,其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动机:有的用户为满足虚荣心、追求“爆款”效应;有的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率、吸引消费者;更有甚者,通过刷点赞制造虚假热度,为后续诈骗活动铺垫。正是动机与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刷点赞行为的法律评价层级——从违反平台规则到违反行政法规,甚至可能触及刑事犯罪。
从平台规则层面看,抖音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流量造假行为,其《社区自律公约》将“虚假互动”(包括刷点赞、刷评论、刷转发)列为违规操作,违规账号可能面临限流、封禁等处罚。这一规定基于平台对真实、健康内容生态的维护,属于商业自治范畴,虽不直接涉及法律制裁,但已表明刷点赞行为在平台规则中的“负面性”。然而,规则层面的违规是否必然延伸至违法乃至犯罪,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在行政法领域,刷点赞行为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八条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若商家为推广商品、提升店铺信誉而刷点赞,或MCN机构为“包装”网红数据而组织刷单,则可能构成虚假商业宣传,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将“虚构流量数据”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一步为打击此类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那么,刷点赞行为是否可能构成诈骗犯罪?这需回归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被害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失。单纯刷点赞的行为,若仅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或提升视频热度,未涉及财物转移或财产损失,则显然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例如,普通用户使用软件给自己的视频刷赞,未对他人造成财产损害,亦未实施欺骗行为获取财物,最多属于违反平台规则的“自娱自乐”,难以纳入违法犯罪的评价范畴。
然而,当刷点赞行为与“骗取财物”的目的结合,并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时,性质就可能发生质变。实践中,存在一些“刷点赞引流+后续诈骗”的模式:行为人通过刷点赞制造视频高热度,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再以“刷单返利”“投资理财”“低价购物”等名义实施诈骗,骗取用户钱财。此时,刷点赞行为虽非诈骗的核心环节,但属于为诈骗创造条件、吸引被害人的“辅助行为”。根据刑法理论,若行为人对后续诈骗具有主观明知,且刷点赞与诈骗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的牵连关系,可能以诈骗罪的共犯或预备行为论处。例如,2022年浙江某地警方破获的“网红引流诈骗案”中,犯罪团伙先通过刷点赞、买粉丝打造“成功人士”人设,再诱导受害者投资,最终被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其中刷点赞行为被认定为诈骗犯罪的“引流手段”,成为定罪量刑的重要情节。
此外,若刷点赞行为涉及“黑灰产”链条,如开发、销售刷赞软件,或提供“刷赞服务”并从中牟利,可能触犯其他罪名。例如,若软件包含恶意程序或窃取用户信息,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若以刷赞为名骗取用户费用(如声称“付费刷赞保证效果”,收款后不提供服务),则可能构成诈骗罪。2023年江苏某法院审理的案例中,被告人开发“抖音刷赞助手”软件,向用户收取“会员费”,实际无法实现刷赞效果,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这表明“技术外衣”下的刷赞服务诈骗同样难逃法律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对“单纯刷点赞”与“诈骗关联型刷点赞”的区分十分谨慎。司法机关会重点审查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否实施欺骗行为、是否造成财产损失等要素。例如,个人偶尔刷赞未获利、未损害他人利益,一般不作犯罪处理;而组织化、规模化刷赞并以此牟利,或为诈骗等犯罪提供支持,则具有刑事可罚性。这种“区分对待”既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也确保了打击犯罪的精准性。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需明确“刷点赞”虽看似“小事”,但可能引发法律风险:若为商业目的刷赞,面临行政处罚;若参与刷赞黑产,可能卷入犯罪;若被他人利用刷赞后实施诈骗,更可能成为“帮凶”。而对于平台方,需进一步完善技术识别机制,对异常点赞行为实时监测,同时强化用户合规教育,从源头上压缩刷点赞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用户在抖音平台刷点赞的行为是否涉嫌诈骗违法活动并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行为的“目的性”与“危害性”。单纯追求流量数据的“无目的刷赞”多为违规或行政违法,而与诈骗目的关联、造成财产损害的“关联型刷赞”则可能构成犯罪。随着法律对网络数据造假行为的规制日益细化,任何试图通过“走捷径”获取流量的行为,都需在法律框架内谨慎评估,唯有真实、合法的内容创作,才是短视频生态的长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