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刷赞软件赚钱是否违法?

近年来,“购买刷赞软件赚钱”的说法在部分网络社群中悄然流传,一些营销号将其包装成“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项目,甚至宣称“一部手机日入千元”。然而,当虚假流量披上“商业模式”的外衣,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却鲜少被深度剖析。

购买刷赞软件赚钱是否违法?

购买刷赞软件赚钱是否违法

近年来,“购买刷赞软件赚钱”的说法在部分网络社群中悄然流传,一些营销号将其包装成“低门槛高回报”的创业项目,甚至宣称“一部手机日入千元”。然而,当虚假流量披上“商业模式”的外衣,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却鲜少被深度剖析。事实上,无论是开发销售刷赞软件,还是利用此类软件刷赞牟利,均已触碰我国法律与平台规则的红线,其违法性不仅体现在民事责任层面,更可能触及刑事犯罪的边界。

刷赞软件的操作逻辑与灰色产业链滋生

刷赞软件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用户真实行为,批量生成虚假点赞数据。这类软件通常具备“多账号管理”“批量操作”“IP切换”等功能,有的甚至能绕过平台的风控系统,实现“秒赞”“万赞”效果。其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面向普通用户的“傻瓜式”工具,通过付费下载或会员制提供服务,用户自行使用软件为自身账号刷赞;二是面向商家的“定制化服务”,由刷赞团队或中介提供“一条龙”服务,按点赞量收费,形成“软件开发-销售-刷单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市场需求是刷赞产业滋生的土壤。部分商家为提升商品销量、打造“爆款”假象,主动购买刷赞服务;一些网红、自媒体创作者则通过虚假点赞数据吸引广告商,甚至参与平台的流量分成。这种“数据造假”行为看似满足了短期利益需求,实则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更让消费者陷入“虚假繁荣”的陷阱。

法律定性: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层层递进

购买刷赞软件赚钱的违法性,首先源于其对平台规则与用户协议的违反。几乎所有社交、电商平台均明确禁止“刷单刷赞”行为,用户使用此类软件轻则面临账号限流、封禁,重则被列入平台黑名单。但仅停留在平台规则的层面,远不足以揭示其法律危害性。

从民事责任角度看,刷赞行为构成对平台和用户的侵权。《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平台的流量数据属于虚拟财产,刷赞行为通过技术手段篡改数据,本质上是对平台数据资源的非法侵占,同时构成对其他用户的欺诈。若商家通过刷赞误导消费者,还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的规定,面临消费者的索赔请求。

更严重的是,刷赞行为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八条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刷赞软件生成的虚假点赞数据,正是“虚假宣传”的典型表现形式。2021年,某电商平台商家因购买10万条虚假点赞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正是基于该法条的适用。

从刑事层面分析,开发、销售刷赞软件的行为可能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规定,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刷赞软件通过破解平台算法、盗用用户信息等方式实现功能,其开发销售者无疑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2022年,江苏警方破获一起“刷赞软件”案,主犯因开发销售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程序,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10万元,便是典型案例。

平台治理与法律责任的交叉困境

尽管法律对刷赞行为的定性已相对明确,但实践中仍面临“取证难、追责难”的困境。一方面,刷赞软件技术迭代迅速,开发者常通过“代理分销”“服务器境外部署”等方式规避监管,导致平台难以追溯源头;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对“刷赞违法”的认知不足,部分参与者甚至认为“只是赚点外快”,缺乏法律风险意识。

在此背景下,平台治理与法律责任的交叉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需履行“通知-删除”义务,对异常流量数据及时监测、封禁违规账号;同时,应建立与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对涉嫌犯罪的刷赞产业链线索主动移送司法机关。而监管部门则需加强对刷赞软件的技术监测,斩断“开发-销售-使用”的黑色链条,通过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形成“违法必究”的震慑效应。

虚假流量对网络生态的深层危害

刷赞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层面的追责,更在于对网络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当点赞数据可以“购买”,优质内容的价值被稀释,创作者的积极性受挫;当商家依赖虚假流量获取竞争优势,“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秩序形成,消费者权益受损;当整个网络环境充斥着“数据泡沫”,社会对互联网经济的信任度将逐渐崩塌。这种“流量至上”的畸形逻辑,最终会让所有参与者付出代价——商家因虚假宣传失去客户,创作者因数据造假失去粉丝,平台因信任危机失去用户。

个人参与者的风险警示与合法出路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购买刷赞软件赚钱”看似是一条捷径,实则暗藏法律风险。若仅为自身账号刷赞,可能面临平台封号;若参与刷赞服务并以此牟利,情节严重者可能被处以行政拘留;若开发、销售刷赞软件,则可能面临刑事指控。事实上,任何试图通过“走捷径”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会因触碰法律底线而得不偿失。

合法的流量增长永远建立在优质内容与服务的基础上。商家应注重产品质量与用户体验,创作者应深耕内容价值,平台应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健康、可持续的网络经济生态。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任何“钻空子”的投机行为终将被淘汰,唯有坚守诚信与合规,才能在数字浪潮中行稳致远。

刷赞软件的“暴富神话”本质上是法律与道德的陷阱。唯有正视其违法性,强化监管与自律,才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每一份流量都真实、每一份点赞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