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短视频平台迎来爆发式增长,用户规模突破数亿,内容创作进入“野蛮生长期”。在这一背景下,“刷赞视频”作为一种特殊的内容形态,不仅频繁占据平台热门榜单,更引发全民讨论——从普通用户的猎奇围观到媒体对“流量造假”的批判,从创作者的跟风模仿到资本对“数据泡沫”的审视,刷赞视频的广泛传播绝非偶然,而是技术逻辑、用户心理、商业动机与社会文化在特定时期交织共振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数字时代“注意力经济”与“社交货币”双重驱动下的畸形产物,折射出早期互联网内容生态的真实困境。
一、算法逻辑的“流量密码”:平台机制对刷赞行为的隐性纵容
2018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仍处于“数据权重优先”的探索阶段。彼时,平台的核心目标是快速积累用户、抢占市场份额,因此将“完播率、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作为内容分发的核心指标,其中点赞量因操作便捷、数据直观,成为算法判断内容“优质度”的首要依据。这意味着,一条视频的点赞量越高,就越容易突破初始流量池(如100→1000→1万→10万),进入更广泛的推荐页面。
这种机制为刷赞行为提供了“捷径”。创作者发现,通过第三方刷量工具或人工组织“点赞团”,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视频点赞量从几十刷至数万,甚至“百万赞”,从而触发算法的“流量倾斜”。例如,一条普通用户发布的日常视频,若自然点赞量不足百,可能仅被推荐给几十人;但若刷至1万赞,算法会判定其“高价值”,自动推送至百万级用户面前。这种“数据造假→流量获取→商业变现”的链条,让刷赞从“个别行为”演变为“行业潜规则”。
更关键的是,2018年平台对数据真实性的审核机制尚不完善。算法主要关注“点赞量是否达标”,而非“点赞行为是否真实”,导致刷赞视频能长期潜伏于推荐页,甚至被官方误判为“优质内容”加以推广。这种对“流量”的过度追求,客观上纵容了刷赞行为的泛滥,使其成为当时短视频生态中“最显眼的泡沫”。
二、用户心理的“社交货币”:点赞符号的异化与刷赞的狂欢
点赞,本是社交媒体中表达认同、传递情感的低成本互动方式,但在2018年的短视频生态中,它逐渐异化为“社交货币”——用户通过点赞数量衡量内容的“受欢迎程度”,创作者则将点赞量视为“社交地位”的象征。刷赞视频的广泛传播,本质上是用户对这种“社交货币”的集体追逐与焦虑投射。
对普通用户而言,刷赞视频的夸张数据满足了“从众心理”与“猎奇需求”。当一条视频的点赞量达到“10万+”“50万+”,用户会下意识认为“内容很火”,即使内容本身质量平平,也会因“大家都赞”而跟风点赞、转发,形成“数据幻觉下的二次传播”。例如,2018年流行的“挑战类刷赞视频”(如“30秒获得100万赞挑战”),通过标题制造悬念,用虚假数据营造“爆款假象”,吸引大量用户参与模仿,甚至有人发布“如何刷赞不被发现”的教程,将刷赞包装成“流量技巧”。
对创作者而言,点赞量直接关联“商业价值”。2018年短视频广告合作进入爆发期,品牌方将“粉丝量、点赞量”作为衡量账号价值的核心指标,一条百万赞视频的报价可达数万元。这种“数据=收益”的变现逻辑,迫使创作者陷入“刷赞竞赛”——为接更多广告,不惜购买虚假流量,甚至将刷赞作为“运营必修课”。一位当时的MCN从业者坦言:“那时候不刷赞,账号根本活不下去,自然流量太慢,等不到数据起来就被淹没了。”
这种对“点赞符号”的过度崇拜,让刷赞视频从“内容异常”变为“生态常态”。用户明知数据虚假,却仍乐此不疲地参与这场“点赞狂欢”,本质上是在数字时代寻求“被看见”“被认可”的心理慰藉,而刷赞视频恰好提供了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社交满足”。
三、资本与MCN的“推波助澜”:流量造假背后的商业逻辑
2018年,短视频行业的“资本热”持续升温,从平台方到MCN机构,再到品牌方,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流量红利”。这种“资本逐利性”成为刷赞视频广泛传播的“催化剂”,将其从个体行为升级为系统性产业链。
MCN机构是刷赞的“主要操盘手”。为快速孵化“网红账号”,抢占市场先机,MCN普遍采用“批量生产内容+数据造假+商业变现”的模式。例如,某头部MCN机构在2018年曾通过“矩阵式刷赞”,将旗下数十个账号的点赞量全部刷至百万级,再以“百万赞博主”的身份对接美妆、食品等品牌广告,单条视频报价高达20万元。这种“短平快”的变现方式,让MCN在资本面前交出亮眼“数据报表”,但也导致刷赞视频在平台泛滥,挤压真实创作者的生存空间。
资本方的“数据偏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2018年短视频领域的融资案例中,“DAU(日活跃用户)、点赞量、粉丝增长率”是投资人最关注的指标,甚至有投资人直言:“不看内容质量,只看数据增长。”这种“唯流量论”的投资逻辑,迫使平台和MCN机构在数据上“做文章”,刷赞成为“满足资本期待”的必要手段。
更值得深思的是,刷赞视频的“商业价值”催生了灰色产业链。第三方刷量工具从“个人作坊”发展为“专业公司”,提供“点赞、粉丝、评论、转发”的“一站式服务”,价格低至“1000赞10元”。这些工具通过模拟用户行为、绕过平台审核,让刷赞行为“规模化”“隐蔽化”,进一步助推了刷赞视频的传播。
四、社会文化的“流量崇拜”:刷赞现象折射的数字焦虑
2018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短视频成为大众“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刷赞视频的广泛传播,更深层反映了社会对“流量”的集体崇拜与数字时代的价值焦虑。
传统社会中,“成功”被定义为学业、事业、财富等具体指标;但在数字时代,“流量”成为新的“成功符号”。一条视频的点赞量、粉丝数,成为衡量个人“影响力”的直接体现,甚至有人将“百万赞博主”等同于“意见领袖”。这种“流量崇拜”让普通用户对“爆款”产生执念——既渴望自己的内容被看见,又对“高赞视频”盲目追捧,形成“刷赞-被赞-再刷赞”的循环。
同时,刷赞视频的泛滥暴露了早期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浮躁病”。在“流量为王”的导向下,创作者不再关注内容深度与创意价值,而是追逐“短平快”的“流量密码”:猎奇、夸张、低俗的内容成为刷赞重灾区,例如“炫富挑战”“恶搞路人”“虚假剧情”等,这些内容虽能快速获得点赞,却无益于文化传播与社会价值。正如一位媒体评论员所言:“2018年的刷赞视频,是互联网经济‘野蛮生长’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当流量脱离内容本质,最终只会沦为一场数据泡沫的游戏。”
如今回看,2018年刷赞视频的广泛关注,是短视频行业从“野蛮生长期”向“规范发展期”过渡的“阵痛”。它暴露了算法机制的漏洞、用户心理的脆弱、商业逻辑的扭曲,也促使平台完善数据审核、用户反思流量价值、行业回归内容本质。这场“刷赞狂欢”留下的教训值得铭记:数字生态的健康,从来不是靠虚假数据堆砌,而是需要技术、平台、用户共同守护对“真实”与“价值”的敬畏。流量终会褪去,唯有扎根内容本质的创作,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真正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