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抖音总是刷到点赞少的视频?

打开抖音,刷到的视频里,点赞数寥寥无几的似乎总占比不低——这条宠物视频只有58个赞,那段街舞表演点赞刚过百,甚至有些风景剪辑的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这种“低赞内容高频出现”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抖音推荐机制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抖音总是刷到点赞少的视频?

为什么抖音总是刷到点赞少的视频

打开抖音,刷到的视频里,点赞数寥寥无几的似乎总占比不低——这条宠物视频只有58个赞,那段街舞表演点赞刚过百,甚至有些风景剪辑的点赞数停留在个位数。这种“低赞内容高频出现”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抖音推荐机制底层逻辑的必然结果。算法对“内容价值”的多元定义,以及用户兴趣的动态捕捉需求,共同构成了低点赞视频持续出现的核心动因

一、算法的“探索-利用”平衡:低赞内容是兴趣的“探测器”

抖音推荐算法的核心逻辑,本质上是“探索-利用”(Explore-Exploit)策略的动态平衡。所谓“利用”,是指基于用户历史行为(点赞、完播、评论、关注等)推送其已知感兴趣的高互动内容,比如用户常看的美妆教程,算法会优先推送点赞过万的同类视频,满足用户的确定性需求;而“探索”则是算法主动向用户推送潜在兴趣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缺乏历史互动数据,点赞数自然偏低。

算法为何需要“探索”?因为用户的兴趣图谱并非静态。今天喜欢搞笑视频的用户,明天可能被纪录片片段吸引;常看美食内容的用户,或许会对非遗手艺产生兴趣。如果算法只推送“高赞内容”,用户会陷入“信息茧房”,平台生态也会因内容同质化而失去活力。低点赞视频便成了算法的“探测器”——通过观察用户对这类内容的完播时长、评论倾向、转发行为,算法能精准捕捉用户的潜在兴趣点。例如,一条只有23个赞的传统戏曲视频,若某用户完整看完并搜索了相关唱段,算法就会判断用户对该内容存在兴趣,后续逐步推送更多同类戏曲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从低点赞逐渐积累互动,最终成为用户的“新兴趣标签”。

二、用户兴趣的“长尾效应”:小众需求需要“低赞载体”

在内容分发中,“二八定律”并不完全适用——20%的头部高赞内容确实覆盖了大部分用户需求,但剩余80%的“长尾内容”同样承载着大量细分兴趣。这些内容因受众窄、话题垂直,点赞数自然不高,却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关键。

比如,一位用户常看热门影视剪辑,但算法发现他偶尔会停留在家具改造视频的3秒内——这条家具改造视频只有89个赞,却精准匹配了用户“居家生活”的潜在兴趣。算法通过低点赞内容测试用户的“兴趣阈值”:如果用户不仅停留,还点击了“相关推荐”,说明该小众内容对其有价值,算法就会将其纳入“兴趣池”,后续推送更多同类低点赞内容(如手工木作、旧物翻新)。这种“长尾需求的精准匹配”,正是低点赞视频持续出现的另一重逻辑。

此外,低点赞内容往往是“新话题”的孵化器。当某个新兴趋势(如“Citywalk穿搭”“宠物行为解读”)刚出现时,相关内容点赞数必然较低,算法通过小范围推送测试用户反馈,若互动数据(完播率、评论率)达标,便会逐步扩大推荐范围,使其从“低点赞”成长为“高爆款”。可以说,没有低点赞内容的“试错”,就没有爆款内容的“诞生”。

三、内容生态的“动态平衡”:避免“头部垄断”的必然选择

抖音作为内容平台,其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生态的多样性”。如果算法只推送高点赞视频,头部创作者会形成“流量垄断”,新创作者难以获得曝光机会,内容生态会陷入“强者愈强”的恶性循环。低点赞视频的存在,本质上是平台对“创作公平”的保障。

新创作者发布的初始内容,往往因粉丝基数小、账号权重低,点赞数寥寥无几。但算法会基于“内容质量”和“潜在价值”进行“冷启动推荐”——例如,一条素人用户的家庭vlog,虽然只有12个赞,但若画面真实、情感细腻,算法可能会将其推送给喜欢“生活记录”的潜在用户。如果这些用户反馈良好(完播率超60%、评论互动积极),算法就会逐步增加推荐量,帮助新创作者积累第一批粉丝。这种“扶持新创作者”的机制,让低点赞内容成为平台生态的“新鲜血液”,避免内容生态的僵化。

此外,低点赞内容还能丰富平台的内容“多样性”。高赞内容往往追求“爆款逻辑”(强节奏、强冲突、强情绪),而低点赞内容则可能更偏向“慢叙事”“深思考”——比如一条关于“乡村教师日常”的视频,点赞数不高,却能引发用户对教育话题的深度讨论。这种“非爆款但有价值”的内容,正是平台内容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用户心理的“反内卷”需求:对“真实感”的回归

近年来,用户对“高赞滤镜”的疲劳感日益明显。高点赞视频往往经过精心设计:美妆博主追求“无瑕妆容”,剧情账号追求“反转刺激”,甚至连日常分享都刻意营造“完美人设”。这种“过度包装”的内容,虽然点赞数高,却容易让用户产生“距离感”。相比之下,低点赞视频往往更“粗糙”——镜头晃动的街舞表演、未剪辑的宠物拆家、甚至有些瑕疵的唱歌视频,反而因“真实感”引发用户共鸣。

算法敏锐捕捉到了这种用户心理变化。当用户对高赞内容的停留时长下降、跳出率上升时,算法会自动调整推荐策略,增加“低质但真实”内容的占比。例如,一条用户随手拍摄的“地铁上的暖心瞬间”,点赞数只有56个,却因“真实、自然”获得大量评论(“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算法通过这类数据判断:用户正在从“追求完美”转向“接纳真实”,低点赞内容的“不完美”,恰恰成为其吸引用户的核心优势。

结语:低点赞视频,是平台与用户的“双向奔赴”

抖音持续推送低点赞视频,并非算法“失灵”,而是平台在“效率”与“多样性”、“确定性”与“探索性”之间的精妙平衡。对用户而言,低点赞内容打破了信息茧房,提供了发现新兴趣的可能;对创作者而言,低点赞内容是成长的阶梯,让优质内容不被流量埋没;对平台而言,低点赞内容是生态的“缓冲带”,避免了头部垄断带来的活力衰退。

作为用户,与其抱怨“为什么总刷到低赞视频”,不如将其视为“兴趣的扩列器”——或许下一条低点赞视频,就会成为你的“新心头好”。而对创作者而言,专注内容本身而非盲目追求点赞,才是突破“低赞困境”的关键。毕竟,在抖音的内容生态中,真正的“爆款”,永远始于那些“不被看好的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