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刷到的视频点赞量总是那么低?

每天刷短视频时,你是否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内容自己还挺喜欢,甚至觉得挺有用,可点赞量却少得可怜,甚至只有个位数?这种“点赞量低迷”的现象,正在悄悄影响着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让不少用户开始怀疑:“是我审美有问题,还是算法在针对我?

为何刷到的视频点赞量总是那么低?

为何刷到的视频点赞量总是那么低

每天刷短视频时,你是否常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内容自己还挺喜欢,甚至觉得挺有用,可点赞量却少得可怜,甚至只有个位数?这种“点赞量低迷”的现象,正在悄悄影响着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让不少用户开始怀疑:“是我审美有问题,还是算法在针对我?”事实上,刷到的视频点赞量总是那么低,并非偶然,而是算法逻辑、内容质量、用户行为与创作者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底层逻辑,才能打破“点赞低迷”的怪圈。

算法的“隐形筛选”:流量分发的马太效应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是导致点赞量低的“幕后推手”。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广而告之”,算法推荐更像一个“精准筛子”,它会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停留时长、互动行为(点赞、评论、转发)等数据,判断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度,再将匹配度高的内容推送给更多潜在用户。但这里的关键在于:算法的推荐逻辑是“强反馈驱动”——高互动内容会获得更多流量,低互动内容则会被迅速“冷处理”。当你刷到点赞量低的视频时,往往意味着它已经通过了算法的“初筛”,却未能在用户端形成足够的互动反馈,从而陷入“流量少→互动少→推荐更少”的恶性循环。此外,算法还存在“马太效应”:头部创作者或爆款内容会持续获得流量倾斜,而中小创作者的优质内容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中,即便被你刷到,也可能因缺乏初始流量而难以积累点赞。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机制,让普通用户刷到的视频点赞量普遍偏低,成了算法推荐的“常态”。

内容的“价值错位”:从“被看到”到“被认可”的鸿沟
即便算法给了流量,内容本身的“质感”才是决定用户是否点赞的核心。很多时候,创作者与用户对“优质内容”的认知存在偏差:创作者可能觉得“我拍得很用心”“知识点很干货”,但用户却觉得“与我无关”“不够有趣”。这种“价值错位”直接导致点赞率低迷。比如,一个讲解摄影技巧的视频,创作者详细分享了参数设置,但画面模糊、讲解枯燥,用户即使刷到也可能直接划走,更别说点赞;反之,一个宠物搞笑视频,虽然时长只有15秒,但恰好戳中了用户的“萌点”,用户会下意识点赞。点赞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可”——用户觉得内容有用、有趣、有共鸣,才会愿意用这个动作表达支持。如果内容未能解决用户的“即时需求”(比如娱乐放松、获取知识、情感共鸣),或者呈现方式不符合用户的“审美预期”(比如画质差、节奏拖沓、同质化严重),即便被算法推到你面前,也很难获得点赞。更关键的是,短视频用户的注意力极其有限,平均停留时长不足10秒,若内容在前3秒无法抓住用户,后续的价值传递便无从谈起,点赞量自然低。

用户的“互动惰性”:信息过载下的“点赞门槛”
除了算法和内容,用户的行为习惯也是点赞量低的重要原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每天刷到的视频数量以百计,但点赞行为却是一种“高成本”互动——相比于“划走”这个零成本动作,点赞需要用户主动点击、甚至思考“值不值得点”。久而久之,用户形成了“选择性互动”的习惯:只有那些真正“击中内心”的内容,才会获得点赞。比如,看到感人至深的公益视频,用户可能因情绪波动而点赞;看到颠覆认知的知识点,用户可能因“学到了”而点赞;但多数日常娱乐内容,用户只会“一乐而过”,并不会转化为点赞。此外,平台的“点赞疲劳”也不容忽视:早期短视频用户对点赞行为更热衷,但随着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的“惊喜阈值”不断提高,对点赞的敏感度反而降低。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用户存在“旁观者心理”——看到别人点赞的视频,自己也会跟风点赞;但若看到点赞量低的视频,反而会觉得“这内容可能不好”,进一步减少了点赞意愿。这种“群体互动惯性”,让低点赞内容的传播雪上加霜。

创作者的“认知偏差”: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深耕
面对点赞量低迷,许多创作者的第一反应是“内容不够多”,于是疯狂更新视频,却忽视了“内容质量”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度。事实上,短视频平台早已从“流量红利期”进入“质量竞争期”,用户对内容的筛选越来越严格。如果创作者只是模仿爆款、跟风热点,而没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或垂直领域深耕,即便获得初始流量,也难以留住用户,更别说点赞。比如,美食赛道中,有人专注“家常菜教程”,有人主打“猎奇食材”,前者可能因贴近用户生活而获得高点赞,后者若缺乏创新,很容易被淹没。此外,创作者对“数据指标”的误解也导致点赞量低:有人过分追求“完播率”,却忽略了“点赞率”与“完播率”的关系——一个30秒的视频,用户可能看完但觉得“一般”,不会点赞;而一个10秒的“神转折”视频,用户可能前5秒就划走,但若恰好看到高潮部分,反而会点赞。因此,创作者需要跳出“唯数据论”,真正理解“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只有当内容与用户需求高度契合,点赞量才会自然提升。

打破“点赞低迷”的困局,需要算法、创作者与用户的协同努力。对平台而言,可以优化算法推荐逻辑,避免“马太效应”过度挤压中小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对创作者而言,回归内容本质,深耕垂直领域,用“差异化价值”吸引用户;对用户而言,主动为优质内容点赞,帮助算法识别“好内容”,形成“优质内容→高互动→更多流量→更好内容”的正向循环。点赞量低,从来不是内容的“终点”,而是优化的“起点”——只有真正理解用户、尊重内容,才能在短视频的浪潮中,让每一份用心都被看见、被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