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赞行为违法吗法律专家怎么说风险高不高后果严重吗

刷赞行为,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流量操作”,正成为法律监管的新靶心。在短视频点赞数、商品好评率、文章阅读量成为衡量价值核心指标的当下,“刷赞”是否游走在法律边缘?法律专家如何界定其性质?从业者需要警惕的风险等级与潜在后果,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刷赞行为违法吗法律专家怎么说风险高不高后果严重吗

刷赞行为违法吗法律专家怎么说风险高不高后果严重吗

刷赞行为,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流量操作”,正成为法律监管的新靶心。在短视频点赞数、商品好评率、文章阅读量成为衡量价值核心指标的当下,“刷赞”是否游走在法律边缘?法律专家如何界定其性质?从业者需要警惕的风险等级与潜在后果,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刷赞行为的法律定性:从“流量游戏”到“违法风险”的跨越
刷赞行为,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如软件机器人、虚拟账号)或人工方式虚构点赞数据,操纵平台流量分配与用户感知。这种操作在电商、短视频、内容平台中屡见不鲜:商家为提升商品销量刷好评,博主为获取平台流量刷点赞,甚至个人为满足虚荣心刷社交动态互动。但法律专家明确指出,刷赞行为并非“灰色地带”,而是具有明确违法风险的“越界操作”
从法律属性看,刷赞行为可能同时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多部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将“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列为禁止行为,而刷赞虚构的用户评价、互动数据,本质上是对商品服务质量的虚假呈现,直接误导消费者决策。例如,某电商平台商家通过刷赞将低质商品伪装成“爆款”,导致大量消费者误购,便构成典型的不正当竞争。此外,《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若刷赞行为涉及利用技术手段攻击平台系统或伪造用户身份,则可能触犯该法条。法律专家普遍认为,“刷赞的核心违法性在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真实透明的网络生态”,而非单纯的“平台违规”。

法律专家视角:从“主观目的”到“客观损害”的判定逻辑
针对“刷赞是否违法”的争议,法律专家强调需从“主观目的”与“客观损害”双重维度综合判定。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指出:“如果刷赞行为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且造成了竞争对手损失或消费者误导,无论规模大小,均具有违法性。”例如,某MCN机构为签约博主刷赞虚构“人气数据”,吸引品牌方合作并收取高额服务费,这种“流量造假—商业变现”的模式,已被司法实践认定为不正当竞争,需承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对于非商业目的的刷赞(如个人社交账号刷赞),专家认为虽不直接构成不正当竞争,但仍可能违反平台规则及行政法规。国家网信办直属研究机构专家表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禁止‘流量造假’,个人刷赞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如组建刷赞工作室牟利),则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值得注意的是,专家特别指出“技术中立抗辩在刷赞案件中几乎不成立”——即便使用第三方刷赞软件,只要明知其用途仍实施操作,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司法实践中,已有案例因刷赞软件开发者提供“刷赞服务”被以“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依据涉及非法经营数额及社会危害程度。

风险等级评估: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责任”的递进链条
刷赞行为的风险高低,与其行为主体、目的、规模及造成的损害后果直接相关,形成从低到高的风险梯度。
民事风险是最普遍的层级。若消费者因刷赞导致的虚假宣传而购买商品,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退一赔三”;竞争对手若因刷赞行为遭受市场份额损失,可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例如,2022年某化妆品品牌因对手刷赞诋毁其商品“差评太多”,法院判决被告赔偿50万元,并公开道歉。
行政风险针对规模化刷赞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刷赞商家处以20万至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对刷赞产业链中的“中介”“技术提供方”,网信部门可依法关停网站、没收违法所得。
刑事风险则触及刷赞行为的“黑色产业链”。当刷赞形成组织化、规模化运营,涉及非法经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罪名时,可能面临刑事追责。2023年浙江警方破获的“刷赞平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开发刷赞软件、控制10万+虚拟账号,为上千家商家提供刷赞服务,非法获利超500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法律专家警示:“刷赞行为的刑事风险往往被低估,一旦形成产业链,主犯可能面临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绝非‘罚钱了事’。”

后果严重性:从“账号封禁”到“行业信用崩塌”的连锁反应
刷赞行为的后果远不止“账号被封禁”的表面损失,其连锁反应可能对个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造成深远影响。
对个人而言,若为刷赞购买“黑产服务”(如租用虚拟账号、使用外挂软件),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账户被盗用;若被列入平台“失信名单”,将面临全平台限制消费、禁止参与商业活动等处罚,甚至影响征信记录。
对企业而言,刷赞看似短期提升销量,实则埋下“定时炸弹”。一方面,虚假数据会掩盖真实市场需求,导致产品迭代方向错误;另一方面,一旦被查处,品牌信誉将遭受毁灭性打击。2021年某知名食品企业因刷赞被央视曝光,股价单日暴跌12%,线下门店客流量下降30%,其“虚假繁荣”的代价远超刷赞成本。
对行业而言,刷赞行为会破坏“内容为王、价值为本”的生态规则。当劣质内容可通过刷赞获得流量,优质创作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最终导致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法律专家强调:“刷赞行为的终极后果,是摧毁消费者对互联网经济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一旦崩塌,修复成本将远高于短期流量收益。”

随着算法监管技术的升级和司法判例的积累,刷赞行为的法律边界将愈发清晰。与其在流量泡沫中寻求短期利益,不如回归内容本质与合规经营——毕竟,真正的“赞”,永远来自真实的价值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