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深度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下,“点赞”作为用户互动的核心符号,其真实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恶意刷点赞行为屡禁不止,从个人账号的“虚荣心满足”到商业推广的“数据造假”,这一现象不仅扰乱平台秩序,更触及法律红线。那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恶意刷点赞这种行为是否违法?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行为动机、手段、后果及法律规范进行多维判定。
要判断恶意刷点赞的违法性,首先需厘清其与正常点赞的本质区别。正常点赞是用户基于真实内容认同或情感互动的自发行为,具有主观自愿性和客观真实性;而恶意刷点赞则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如自动化程序、虚假账号、点击农场等)或人为组织,在非真实意愿下大量、集中地提升内容点赞数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在于“恶意性”——即以欺骗、虚构方式操纵数据,破坏平台基于真实互动形成的评价机制。例如,某商家为提升产品曝光量,雇佣“水军”批量给推广内容点赞,或个人用户通过外挂软件伪造高赞量,均属于典型的恶意刷点赞行为。
从现行法律框架看,恶意刷点赞行为具备多重违法属性,其违法性判定可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恶意刷点赞本质上是对用户评价数据的篡改,属于虚假商业宣传的典型表现。例如,在电商平台或社交媒体推广中,商家通过刷赞制造“爆款假象”,误导消费者决策,直接违反该法第八条,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其次,《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任何个人和组织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第四十四条要求“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恶意刷点赞常伴随虚假注册、批量控制账号等行为,涉及非法获取、使用个人信息,甚至可能构成“非法使用自动化程序干扰网络服务”,违反网络安全法的禁止性规定。此外,《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刷赞行为通过虚构数据掩盖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经营者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内容与服务的提供方,其用户协议和社区规则通常将恶意刷点赞列为违规行为,但平台规则的“私法属性”与法律的“公法强制”如何衔接,是判定行为违法性的重要维度。一方面,平台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及用户协议,有权对恶意刷点赞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这属于平台自治范畴;另一方面,当恶意刷点赞行为突破平台规则,触及法律底线时,平台若未尽到合理的管理义务(如对明显异常的点赞数据不采取处置措施),可能需承担连带责任。例如,在“某网红刷赞案”中,法院认定平台未及时识别并处置异常数据,对其他用户因虚假点赞产生的信赖利益损失负有监管过失责任。这表明,恶意刷点赞不仅是违反平台规则的“失德”行为,更是法律明确禁止的“违法”行为,平台治理与法律规制需形成合力。
恶意刷点赞的危害远超“数据造假”的表层影响,其对网络生态的深层破坏及用户权益的系统性侵害,进一步印证了其违法性的必然性。在平台层面,点赞数据是内容推荐算法的核心参数,虚假点赞会导致优质内容被淹没、低质内容获得流量倾斜,破坏“内容为王”的生态逻辑,长期来看将削弱平台公信力。在用户层面,普通用户因虚假点赞产生的“信息茧房”——即基于虚假数据形成的内容偏好,会误导其认知判断;而创作者则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真实优质内容因数据不占优而难以获得曝光,挫伤创作积极性。更严重的是,在商业领域,恶意刷点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小商家因无法承担刷赞成本而处于竞争劣势,违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市场公平的基本宗旨。
面对恶意刷点赞行为的复杂性与隐蔽性,需构建“法律规制+平台治理+技术防控+用户自觉”的多维治理体系。法律层面,应进一步明确恶意刷点赞的入罪标准,对规模化、产业化的刷赞行为,可考虑适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第二百八十六条“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层面,需升级AI识别算法,通过用户行为轨迹分析(如点赞频率、设备指纹、IP地址异常等)精准识别恶意行为,并建立跨平台数据共享机制,形成“黑名单”联动;用户层面,应强化对数据真实性的重视,主动抵制虚假数据诱惑,举报违规行为。唯有各方协同,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恶意刷点赞的蔓延,还原社交媒体“真实互动、价值传播”的本质。
归根结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恶意刷点赞绝非“无伤大雅”的灰色地带,而是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违法行为——它既是对平台秩序的破坏,对公平竞争的践踏,更是对用户信任的背叛。当点赞这一“数字时代的货币”失去真实性,社交媒体将沦为数据泡沫的温床,失去其连接人与人的核心价值。因此,无论是法律层面的精准打击,还是平台层面的技术升级,抑或是用户层面的理性参与,都需以“守护数据真实”为底线,共同筑牢网络空间的法治屏障,让每一次点赞都承载真实的情感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