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收费刷赞这种行为违法吗?这一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已成为法律界与互联网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法律逻辑拆解,收费刷赞并非简单的“灰色地带”,而是已明确被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其背后涉及网络安全、市场秩序、消费者权益等多重法律关系的交叉规制。要准确理解其违法性,需穿透“刷赞”行为的表象,剖析其法律实质及社会危害。
收费刷赞的法律定性:从“数据造假”到“违法行为”的明确界定
收费刷赞,本质是行为人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为用户内容(如朋友圈、微博、抖音视频等)批量增加虚假点赞量,并以此收取费用的商业行为。这一行为的违法性,首先体现在对网络数据真实性的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七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赞数据本质上是用户真实互动的量化体现,是平台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刷赞行为通过虚构数据扭曲了这一真实性,直接违反了“网络信息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看,《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刷赞行为被用于电商推广(如通过虚假点赞量提升商品“人气”),则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违反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信息披露义务。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将“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列为禁止性行为。刷赞行为通过制造虚假的用户评价数据,本质上属于商业宣传中的数据造假,直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多重违法性维度:平台、用户与产业链的法律责任
收费刷赞的违法性并非单一维度,而是涉及产业链各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对提供刷赞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或个人而言,其行为可能同时违反多项法律规定。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七)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刷赞服务本身虽不直接包含违法信息,但其通过技术手段干扰平台正常运行,属于“其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据《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六条,可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对社交媒体平台而言,虽然刷赞行为多由第三方实施,但平台作为网络运营者,负有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网络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要求,“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若平台对刷赞行为的监测、处置不力,导致虚假数据泛滥,可能构成未履行安全管理义务,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现实中,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已通过用户协议明确禁止刷赞行为,并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这正是平台履行法律义务的体现。
对购买刷赞服务的用户而言,其行为同样具有违法性。虽然部分用户可能出于“虚荣心”或商业目的(如提升账号影响力以吸引广告合作)购买服务,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刷赞行为通过虚假数据营造“热门”假象,不仅误导其他用户,也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若刷赞行为涉及商业欺诈(如虚假宣传商品销量),用户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民事赔偿。
执法挑战与行业治理:从“事后处罚”到“全链条防控”
尽管收费刷赞的违法性已有明确法律依据,但实践中仍面临执法难、取证难等挑战。一方面,刷赞技术手段不断迭代,从早期的人工点赞发展为如今的虚拟设备批量操作、AI模拟互动等隐蔽性更强的技术,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测难度;另一方面,刷赞产业链呈现“跨平台、跨境”特征,部分服务提供者通过境外服务器或暗网交易,进一步加大了执法成本。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治理需构建“法律约束+技术防控+平台自治+用户教育”的多维体系。技术上,平台可通过大数据分析、AI识别算法监测异常点赞行为(如短时间内点赞量激增、账号IP地址集中等),及时阻断刷赞链条;法律上,需进一步明确刷赞行为的刑事责任边界,若情节严重(如大规模数据造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可考虑适用《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此外,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推动建立跨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对违规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深层影响:虚假互动对数字生态的侵蚀与修复路径
收费刷赞的危害远超“数据造假”本身,它正在侵蚀数字经济的信任基础。在流量经济模式下,点赞量、转发量等互动数据已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重要指标,而刷赞行为通过扭曲这一指标,导致优质内容被淹没,虚假“网红”和“爆款”充斥平台,破坏了内容生态的良性循环。对普通用户而言,长期接触虚假数据会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甚至引发“信息焦虑”;对广告主而言,基于虚假互动数据的投放决策可能导致资源错配,损害市场效率。
修复这一生态,需从“价值重塑”入手。社交媒体平台应弱化“点赞数”的权重,转而关注内容的真实传播效果和用户深度互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评估,将其纳入平台信用考核体系;用户则需树立理性社交观念,拒绝“数据崇拜”,共同抵制虚假互动。唯有如此,才能让社交媒体回归“连接真实、传递价值”的本质。
综上所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收费刷赞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市场经济规则的严重挑战。明确其违法性、强化全链条治理、修复数字生态信任,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也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