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主阵地的当下,“在网络上刷视频点赞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已不仅是普通用户的日常困惑,更是涉及数据治理、商业竞争与网络空间秩序的法律命题。随着“流量为王”的逻辑渗透内容产业,从人工点赞群组到AI批量刷赞工具,这类行为已从个体的小动作演变为链条化的灰色产业。其违法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需穿透技术表象,从主观意图、行为手段及社会危害三个维度进行实质判断。
一、“刷视频点赞”的行为本质:从社交互动到数据操纵的异化
“刷视频点赞”的本意,是用户对优质内容的真实反馈,属于《网络安全法》定义的“网络活动”范畴。但当“刷”成为修饰词,其性质便发生质变——这里的“刷”,指通过非正常手段(如软件模拟、账号矩阵、虚假流量购买等)人为提升视频点赞量,制造“热门假象”。这种行为的核心特征是“数据操纵”:点赞数据不再是用户真实意愿的映射,而是被量化的商业筹码或流量工具。例如,部分MCN机构会组织“点赞任务群”,要求成员批量点击指定视频;更有甚者开发“刷赞机器人”,通过脚本实现毫秒级自动点赞,单台设备每日可操作数万次。这种异化使得“点赞”失去了社交属性,沦为可交易、可伪造的数字商品,为后续的流量造假、虚假宣传埋下伏笔。
二、违法性判断的核心标尺:是否突破法律与商业伦理的双重边界
“刷视频点赞”是否违法,关键在于其是否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或破坏网络生态。我国法律对此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行为性质与后果分层规制:
(一)民事侵权层面:直接侵害平台与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若刷赞行为针对特定视频,可能构成对创作者的“不正当竞争”。例如,某商家通过刷赞使其产品推广视频获得虚假高赞,误导消费者认为其产品“广受欢迎”,从而挤占真正优质内容的曝光机会,这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诚实信用原则”及第12条“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此时,受害者(如被降权的创作者、被误导的消费者)可依据《民法典》第1195条主张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二)行政违法层面:违反平台规则与数据管理法规
几乎所有主流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B站)的用户协议均明确禁止“刷量作弊”,违者将面临视频限流、账号封禁等处罚。从行政法角度看,若刷赞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程度,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第27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或《数据安全法》第32条“任何组织、个人收集数据必须采取合法、正当的方式,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的“清朗”系列行动中,多次将“流量造假”列为整治重点,对组织刷赞的MCN机构、技术提供方处以罚款、下架应用等行政处罚。
(三)刑事犯罪层面:触及诈骗、非法经营等罪名红线
当刷赞行为与诈骗、非法经营等犯罪结合时,将面临刑事追责。例如,某公司以“刷赞涨粉”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实则使用虚假数据欺骗客户,骗取财物达到一定数额,可能构成《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若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提供刷赞工具或服务并牟利,则可能触犯《刑法》第225条“非法经营罪”。2022年浙江警方破获的“流量造假”案件中,犯罪团伙开发自动化刷赞软件,非法获利超千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正是典型案例。
三、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平台规则与用户行为的边界模糊
实践中,部分行为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需谨慎区分。例如:
- 平台官方活动中的“助力点赞”:如平台发起“点赞领福利”活动,用户通过正常分享、邀请好友点赞获得奖励,这属于用户激励范畴,不构成违法;
- “自然流量助推”:创作者通过优化内容标题、封面,引导真实用户主动点赞,即使短期内点赞量增长较快,也属于正常竞争行为;
- “人情点赞”:亲友间互相为视频点赞,未涉及技术手段或商业目的,一般不被认定为违法。
而真正的“红线”在于“虚假性”与“恶意性”:是否使用技术手段规避平台监管?是否以欺骗消费者、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是否破坏了数据真实性这一互联网经济的基石?只要满足任一条件,就可能滑向违法深渊。
四、治理困境与技术博弈:从“事后打击”到“事前预防”的挑战
当前,刷赞治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技术对抗升级,AI换脸、虚拟账号、分布式代理等技术使得刷赞行为更隐蔽,平台识别难度加大;二是利益驱动强烈,一条高赞视频带来的广告分成、商单合作可达数万元,催生“刷赞-变现”的黑色产业链;三是法律适用争议,对于“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等标准缺乏细化司法解释,导致部分案件处理存在分歧。
破解之道需多方协同:技术上,平台应引入区块链存证、AI行为分析等工具,构建“内容-用户-数据”三位一体的风控体系;法律上,需加快制定《网络数据条例》,明确流量造假的认定标准与法律责任;监管上,应建立“平台自查+行政抽查+刑事打击”的联动机制,对产业链上下游实施全链条治理。
五、回归内容本质:让“点赞”回归真实价值的意义
从更深层次看,“刷视频点赞是否违法”的追问,本质是对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反思。当点赞数据成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唯一标尺,创作者将被迫迎合算法而非用户需求,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唯有斩断流量造假的利益链条,让真实优质内容获得匹配的曝光,才能短视频行业回归“内容为王”的正轨。作为用户,我们更应警惕“数据崇拜”的陷阱——一个视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点赞量的多寡,而在于能否引发情感共鸣、传递知识价值或促进社会进步。
当每一次点赞成为数据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唯有以法律为锚、以技术为帆、以伦理为舵,才能让短视频生态摆脱“流量焦虑”,让真实的互动价值穿透迷雾,照亮内容创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