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评选中,点赞刷礼物行为是否公平合理?这一问题近年来随着校园线上活动的普及愈发凸显。当“优秀学生”“先进班级”“校园之星”等荣誉的评定开始依赖线上投票数、礼物打赏金额时,评选的初衷正在被悄然异化——它不再是综合素质的客观呈现,反而演变成一场“流量竞赛”与“资源比拼”。这种行为看似活跃了校园氛围,实则侵蚀着教育公平的根基,扭曲了学生成长的价值导向,值得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与隐忧。
学校评选的本质,是通过科学、公正的机制选拔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优秀个体或集体,以树立榜样、激励进步。 无论是学业成绩、品德修养,还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这些评价维度本应建立在长期、可观测的行为表现之上,辅以教师评审、同学互评、材料审核等多元手段,确保结果的公信力。然而,当点赞、刷礼物成为评选的核心指标时,评价体系便从“能力本位”滑向了“流量本位”。某高校“校园歌手大赛”曾出现选手家长雇佣水军刷礼物冲榜,最终导致真正有实力的选手因“礼物值”不足而落选;某中学“最美班级”评选中,班级家长群甚至发起“集资打赏”号召,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班级轻松胜出——这类案例并非个例,它们揭示了当评选与物质支持、社交资源挂钩时,“公平”早已沦为空谈。
点赞刷礼物行为的不公平性,首先体现在经济门槛的隐性排斥。在互联网生态中,“点赞”看似零成本,实则暗含“社交货币”的消耗——动员亲友团、扩散朋友圈需要时间与精力成本,而“刷礼物”更是直接将金钱转化为评选砝码。对于普通家庭学生而言,既难以承担高额打赏的经济压力,也缺乏调动大量社交资源的能力,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用钱投票”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马太效应”的放大:资源优势者愈强,弱势者愈难突围,与评选“激励全体学生”的初衷背道而驰。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公平”,当评选结果被家庭背景、经济实力所左右,学生个体努力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传递的“奋斗改变命运”价值观也将受到冲击。
其次,这种行为破坏了评选数据的真实性与公信力。点赞刷礼物催生的“灰色产业链”,使得虚假数据、机器人刷票、刷单平台成为评选中的“潜规则”。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超过60%的校园线上投票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刷量”行为,部分活动真实投票占比不足三成。当评选结果建立在虚假数据之上,所谓的“优秀”不过是包装出来的泡沫,不仅无法树立真正的榜样,反而会让学生对评选机制产生信任危机——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努力”不如“找关系”,“实力”不如“会炒作”,这种认知偏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危害深远。
更深层的隐忧,在于其对教育导向的扭曲。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评选活动本应传递“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信号,但点赞刷礼物的泛滥,却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如何快速获得流量”“如何比拼资源”的捷径。某中学班主任反映,班里有学生为在“校园之星”评选中胜出,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涨粉技巧”“打赏策略”,甚至荒废了学业;更有家长在社交平台炫耀“为孩子刷礼物花掉万元”,将这种异化竞争视为“对孩子能力的投资”。当评选异化为“流量游戏”,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学生不再关注如何提升自我,而是琢磨如何“操作”结果;家长不再引导孩子重视过程,而是热衷于用资源为孩子“铺路”。这种导向下,培养出的学生可能擅长“包装”与“投机”,却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与健全的人格。
究其根源,点赞刷礼物行为在校园评选中的泛滥,与部分学校评选机制设计的缺陷密不可分。一方面,过度追求“便捷性”与“传播性”,将线上投票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评价标准,忽视了评选的严肃性与科学性。线上投票确实能扩大参与度,但若缺乏对投票真实性的审核、对参与资格的限制,便极易被滥用。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将评选活动的“热度”与“宣传效果”过度挂钩,认为高投票数、高礼物金额代表着“高关注度”,从而默许甚至鼓励这种竞争方式。这种“流量崇拜”的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与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
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重构评选机制、重塑价值导向入手。首先,学校应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将线上投票仅作为参考指标之一,而非核心标准。例如,在“优秀学生”评选中,可结合学业成绩、教师评价、社会实践记录、同学互评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结果,避免单一指标的“一票否决”。其次,严格规范线上评选流程,引入技术手段识别虚假数据,如限制单账号投票次数、验证投票者身份(如学号、工号)、对异常数据进行人工审核等,从源头杜绝刷量行为。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宣讲等形式,明确评选的意义在于“发现优点、鼓励成长”,而非“比拼流量、争夺荣誉”,让学生真正理解“公平竞争”与“脚踏实地”的价值。
学校评选中的点赞刷礼物行为,看似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小问题”,实则折射出教育评价的深层矛盾。当荣誉可以“购买”,努力可以“替代”,教育便失去了其最珍贵的公平性与纯粹性。唯有回归评选的本质——以育人为中心,以成长为导向,才能让每一份荣誉都经得起推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土壤中,通过真实的努力绽放光芒。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守护教育初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