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陷入点赞刷礼物骗局?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比“信息差”更复杂的社会心理与家庭生态。当“给孩子点赞助力赢平板”“刷礼物换学习机”这类话术在家长群中流传时,为何仍有大量家长前赴后继地投入金钱与信任?答案并非简单的“贪小便宜”,而是教育焦虑的裹挟、熟人社会的信任透支、数字素养的断层,以及家庭沟通缺位共同编织的“认知陷阱”。
教育焦虑的“数字变现”陷阱,是家长陷入骗局的底层驱动力。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下,家长对任何与孩子成长相关的“机会”都高度敏感。骗子精准捕捉这一心理,将点赞刷礼物包装成“轻量级教育投资”——比如“每天为孩子点赞10分钟,月赚3000元,刚好够报兴趣班”“参与平台‘亲子助力活动’,刷满礼物可兑换名校研学名额”。这些话术巧妙地将“赚钱”与“育儿”绑定,让家长在“既能补贴家用,又不耽误孩子”的幻觉中降低警惕。更隐蔽的是,骗子会伪造“成功案例”:晒出“家长A通过点赞赚了学费”“家长B刷礼物换了平板”的聊天记录,甚至制作虚假的“学校合作证明”,让焦虑的家长相信“这是教育机构推广的福利”,从而主动踏入“先垫付、后返利”的圈套。本质上,这是对教育焦虑的异化利用,将家长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转化为骗取钱财的杠杆。
熟人社会的“信任杠杆”,加速了骗局的扩散与渗透。相较于陌生电话诈骗,点赞刷礼物骗局更擅长利用“熟人关系链”降低戒心。在家长群、小区业主群、亲戚朋友圈中,骗子往往以“宝妈兼职”“育儿经验分享”等身份潜伏,通过几个月的“情感铺垫”(分享育儿心得、吐槽教育成本)建立信任。随后,以“带你们一起赚零花钱”为由,将骗局包装成“内部福利”。当看到邻居、同学家长晒出“收益截图”时,其他家长极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家都做了,应该没问题”。这种基于熟人社会的信任背书,让家长对“需要先充值”“需要邀请好友”等异常信号视而不见。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受骗家长为“挽回损失”或“完成业绩”,会主动拉拢更多熟人加入,形成“传销式传播”,使骗局在短期内迅速扩散。熟人社会的信任本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却在骗局中被异化为“收割工具”。
数字素养的“认知断层”,让家长对新型骗局缺乏防御能力。传统诈骗中,“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等套路已被反复宣传,家长普遍提高警惕。但点赞刷礼物骗局披着“社交互动”“育儿福利”的外衣,具有更强的迷惑性。许多家长对“点赞数据如何变现”“虚拟礼物背后的资金流向”缺乏基本认知,甚至误以为“只是动动手指,平台会自动结算”。当骗子以“系统卡单”“需补单激活账户”为由要求继续转账时,家长会因“前期投入沉没成本”而选择相信,陷入“越陷越深”的恶性循环。此外,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担心孩子沉迷游戏,另一方面却对“孩子参与点赞刷礼物”持默许态度,认为“总比玩游戏强”。这种认知偏差,让骗子有机可乘,甚至诱导孩子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账号,进一步增加追责难度。
家庭沟通的“代际隔阂”,削弱了对骗局的内部预警机制。在许多家庭中,家长与子女关于网络行为的沟通存在“单向管控”倾向——家长更多强调“不能做什么”,却很少解释“为什么不能做”。这种沟通模式导致孩子即使发现骗局异常(如频繁要求转账、索要密码),也因“怕被责骂”而不敢提醒家长。同时,部分家长存在“技术自卑”,认为“孩子懂网络”,将手机、支付密码随意交给孩子使用,却未意识到孩子可能成为骗局的“帮凶”或“受害者”。更关键的是,夫妻间对财务决策的沟通不足:一方因“怕被说贪心”而隐瞒参与点赞刷礼物的事实,直到资金损失才暴露,错失了及时止损的机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本应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但当内部沟通存在壁垒时,骗局便能轻易突破防线。
社会支持系统的“预警滞后”,难以应对新型诈骗的快速迭代。当前反诈宣传多聚焦于传统高发案件,对“点赞刷礼物”“短视频点赞赚钱”等新型骗局的覆盖不足。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的反诈宣讲仍停留在“发传单、贴海报”的层面,缺乏针对家长群体的精准化、场景化教育。当骗局出现时,家长往往通过“亲身受骗”才意识到风险,而此时不仅财产受损,还可能因“不好意思声张”而错失报警最佳时机。此外,网络平台对“虚假兼职”“诱导分享”内容的审核存在漏洞,使得骗子能轻易注册账号、发布话术,并在被举报前快速转移阵地。社会支持系统的滞后,让家长在骗局面前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要破解家长陷入点赞刷礼物骗局的困局,需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家庭需建立开放的网络沟通机制,家长主动学习数字素养,与孩子共同识别风险;学校应将“新型网络诈骗防范”纳入家长课堂,用真实案例解析骗局套路;社会层面则需加强动态预警,平台压实内容审核责任,基层组织创新宣传形式,让反诈知识“精准滴灌”到每位家长。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焦虑不被利用,熟人信任不被透支,家长群体真正筑牢网络安全的“心理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