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的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从“最美幼儿园”评选到“萌娃人气大赛”,一些幼儿园不惜投入资金组织家长、员工甚至社会人员进行刷票点赞,试图在各类网络评选中拔得头筹。这种行为看似是幼儿园“展示风采”的营销手段,实则暴露出幼儿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其合理性值得深刻反思。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不仅无法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反而可能扭曲幼儿价值观、加剧家长焦虑,破坏教育生态的纯粹性。
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的具体表现往往集中在各类线上评选活动中。这些活动多以“萌娃”“特色课程”“校园环境”为主题,通过投票数量决定排名,主办方通常以“荣誉展示”“资源对接”等为诱饵,吸引幼儿园参与。部分幼儿园为了获得所谓“官方认证”或“社会认可”,动用资金购买刷票服务,甚至要求家长全员参与、每日转发,形成“幼儿园出钱、家长出力、平台获利”的畸形链条。更有甚者,将投票结果与幼儿园招生宣传直接挂钩,暗示“高票=优质”,误导家长对教育质量的判断。这种行为背后,是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试图通过“数据包装”获取优势的投机心理,也是社会对“量化评价”过度依赖的缩影。
从教育本质来看,幼儿园的核心使命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非追求虚无缥缈的“网络荣誉”。花钱刷票点赞将教育评价简化为冰冷的数字,完全忽略了幼儿园教育的隐性价值——比如教师对孩子的耐心引导、同伴间的互助成长、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体验与收获。当幼儿园将资源投入到刷票点赞上,实质上是对教育资源的错配:本该用于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师资力量、丰富课程内容的资金,却被用于购买虚假流量,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与幼儿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幼儿的成长不是一场可以“刷票”的比赛,教育质量更不能用点赞数来衡量,过度强调外部评价的“数据光鲜”,只会让幼儿园迷失在短期的营销狂欢中,忽视了对教育本质的坚守。
对幼儿价值观的潜在误导是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更深层的不合理之处。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成人世界的规则。当幼儿园组织刷票点赞,甚至教导孩子“为幼儿园投票就是爱幼儿园”时,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结果可以比过程更重要,可以通过非正当手段获得认可,甚至“花钱能买到成功”。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形成投机取巧的心态,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和对真实努力的追求。教育应该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而非培养“数据至上”的功利主义者,幼儿园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个教育机构,更应坚守“立德树人”的底线,避免用成人的功利算计污染孩子纯真的世界。
家长在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的链条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被绑架”的参与者。许多家长明知刷票行为不合理,却因担心“不参与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幼儿园排名低会影响孩子被重视”等焦虑而被迫加入。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参与,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卷:幼儿园为了“面子”刷票,家长为了“里子”配合,双方都在被社会评价体系裹挟,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求。事实上,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不应取决于网络投票的数量,而应关注日常保教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孩子是否快乐成长等核心要素。当家长拒绝被“数据绑架”,理性看待各类评选活动时,才能倒逼幼儿园回归教育本真,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提升保教质量上。
从社会层面看,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的现象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问题。长期以来,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评价往往倾向于“量化指标”——升学率、获奖数、投票数等,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质性价值。这种评价导向使得幼儿园不得不通过“刷票点赞”等方式寻求外部认可,以证明自身“优秀”。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幼儿的身心健康、社会情感能力、创造力发展等纳入评价维度,而非单纯依赖网络投票的数字。同时,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评选活动的规范,杜绝虚假刷票行为,避免让教育沦为流量经济的“韭菜田”。
幼儿园花钱刷票点赞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对“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好的幼儿教育,不是培养会“拉票”的孩子,而是培养会探索、会合作、会爱的人;不是追求网络上的“高光时刻”,而是守护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不是用数据包装“优秀”,而是用真心陪伴成长。当幼儿园停止用刷票点赞换取虚假荣誉,当家长不再被数字绑架而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当社会建立起尊重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幼儿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教育的价值,从来不在屏幕上的点赞数里,而在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里,在教师温暖的掌心里,在每一个平凡却珍贵的成长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