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环境下刷赞行为是否由真人用户实际执行点赞操作吗?这一问题已成为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治理的核心争议点。随着流量经济崛起,“点赞”作为最直观的互动数据,其价值被无限放大,催生了庞大的刷赞产业链。然而,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内容突然收获数千点赞,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0播放高赞”的异常数据时,不禁要问:这些数字背后,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用户的主动点击?
从技术演进视角看,刷赞的执行主体早已经历从“人工主导”到“机器替代”的质变。早期刷赞依赖兼职刷手,通过人工点击、批量操作完成,效率低且易被平台风控识别。例如,2018年前后,某电商平台曾曝光“1元100赞”的兼职群,刷手需手动切换账号、间隔点击,不仅耗时费力,还面临账号封禁风险。但随着自动化技术成熟,脚本程序、模拟点击工具逐渐成为主流。这些工具通过模拟用户设备指纹、随机化点击间隔、批量控制虚拟机,可在短时间内实现“万赞级”操作,且成本降至人工的1/10。据行业非公开数据显示,当前超过80%的批量刷赞行为由自动化脚本完成,真人操作仅集中在小规模、高精尖场景——这标志着刷赞产业已进入“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新阶段。
尽管机器刷赞占据主导,真人用户并未完全退出这场“数据游戏”。相反,其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可替代性,反而让真人刷演变为更隐蔽的“精准化服务”。其一,高仿真互动需求。平台风控算法已能识别“纯机器行为”:例如,同一IP短时间内大量点赞、无浏览记录的“空赞”、或点赞后立即取消的异常轨迹。而真人刷赞可通过“养号”实现账号活性——刷手需长期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如浏览资讯、评论互动、发布动态,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再进行“自然式”点赞。这种“养号+点赞”的组合拳,能大幅降低风控风险,因此在KOL数据优化、电商新品推广等高价值场景中,真人刷赞仍被视为“高端解决方案”。其二,平台反制技术的博弈。部分平台开始引入“行为序列熵值”模型,通过分析用户点赞前后的行为路径(如是否点赞同类内容、是否关注博主)判断真实性。此时,真人刷手可通过“个性化互动”规避检测——例如,先浏览博主历史视频3分钟,再点赞并附带一句“文案很有共鸣”的评论,这种“非模板化操作”是目前机器难以模拟的。
刷赞产业链的分工细化,进一步揭示了真人操作的生存逻辑。当前刷赞产业已形成“号商-技术方-需求方-刷手”的四级链条:号商提供批量“养熟”的真人账号,技术方开发自动化工具,需求方(如MCN机构、商家)下单购买,而刷手则作为“执行终端”,参与部分需要人工介入的环节。例如,在“直播点赞冲人气”服务中,机器可完成70%的基础点赞,但剩余30%需真人刷手在开播高峰时段涌入,通过随机停留、发送弹幕等方式制造“在线火爆”的假象。这种“机器+真人”的混合模式,既保证了效率,又提升了仿真度,让真人刷赞从“体力劳动”升级为“技术辅助型服务”。值得注意的是,真人刷手的“专业化”程度也在提升——部分资深刷手掌握多平台操作技巧,能根据不同平台的算法规则调整行为模式,其“服务单价”是普通刷手的3-5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真人操作在高端市场的价值。
然而,真人刷赞的“不可替代性”正在被AI技术逐步侵蚀。近年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深度学习的发展,让机器模拟真人行为的能力达到新高度。例如,基于GAN(生成对抗网络)的点赞工具,可学习真实用户的点击时间分布(如工作日晚8点高峰期)、设备型号偏好(如iPhone用户更倾向于点赞),甚至模拟“犹豫式点击”——先悬停3秒再确认,这种“拟人化”操作已让传统风控模型难以识别。某头部社交平台的技术团队透露,2023年拦截的“高仿真刷赞”中,约40%具备“真人行为特征”,其中部分由AI驱动。这意味着,未来真人刷赞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可能仅局限于需要“情感化表达”的超细分场景(如针对特定圈层内容的“精准共鸣式点赞”)。
刷赞行为的主体变迁,本质是流量经济与平台治理博弈的缩影。从人工到机器,再到AI模拟,刷赞技术的迭代始终围绕“效率”与“隐蔽性”展开;而真人刷赞的存续,则取决于其能否在“仿真度”上保持对机器的微弱优势。但无论执行主体如何变化,虚假数据对网络生态的破坏已成定局——它不仅扭曲内容价值判断,更助长了“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对于平台而言,单纯依赖技术拦截难以根治刷赞,需构建“数据真实性+行为透明度”的双重评价体系;对于商家与创作者,与其沉迷于虚假点赞的短期虚荣,不如深耕内容质量,让真实的用户互动成为流量增长的基石。毕竟,当点赞不再代表真实认可,其数字本身便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