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上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

在抖音平台的流量生态中,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已成为一种隐蔽却普遍的“潜规则”。无论是个人账号为博眼球,还是MCN机构为快速变现,亦或是商家为提升产品曝光,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互动数据的行为,看似是“流量捷径”,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

抖音平台上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

抖音平台上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

在抖音平台的流量生态中,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已成为一种隐蔽却普遍的“潜规则”。无论是个人账号为博眼球,还是MCN机构为快速变现,亦或是商家为提升产品曝光,这种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互动数据的行为,看似是“流量捷径”,实则游走在法律与规则的边缘。抖音平台上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本质是对数据真实性的破坏,不仅违反平台服务协议,更可能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

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其核心是“流量造假”——通过机器刷量、水军控评、脚本模拟等非正常手段,虚假提升账号的点赞量、关注数、评论转发等数据指标。在抖音的算法逻辑中,互动数据是衡量内容质量与账号价值的关键参数,高互动量意味着内容可能获得更多推荐,从而形成“数据越好—流量越高—变现越易”的正向循环。然而,这种循环建立在虚假数据的基础上:一台设备可在短时间内给上千条视频点赞,一个“刷单平台”能为账号“养粉”至十万级别,甚至出现“1元100赞”“千粉包月”的灰色产业链。这些行为看似满足了短期流量焦虑,却从根本上扭曲了抖音平台的竞争秩序。

从平台规则层面看,抖音的服务协议早已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虚假互动、流量作弊行为”。用户在注册时即同意“不得使用外挂、插件、机器人等非人工方式操作账号”,而刷点赞和关注直接违反了这一约定。平台对此并非坐视不理: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数据(如短时间内点赞量突增、关注来源集中、设备指纹重复等),抖音会对违规账号采取限流、降权、封禁等处罚。2022年抖音公布的《社区自律公约》更新版中,更是将“打击流量造假”列为重点,明确“对组织刷量、提供刷量工具的账号永久封禁”。这种平台自治行为,是对用户契约精神的维护,也是对法律责任的提前规避。

然而,仅停留在平台规则层面远不足以揭示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的法律风险。从法律视角分析,该行为已构成多层次违法。首先,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二条明确“经营者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刷赞刷关注通过虚构数据提升竞争优势,属于“采用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竞争”;第十二条进一步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刷量行为干扰了抖音基于真实数据的算法推荐机制,破坏了平台内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环境。例如,某美妆品牌通过刷赞使其产品视频曝光量超真实水平,挤占了同类优质内容的流量,直接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平台或受害者可依据该法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其次,违反《电子商务法》。若刷点赞和关注的行为涉及电商带货或商业推广,则可能触犯该法第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的规定。虚假互动数据本质上是对商品或服务效果的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作出错误判断。2021年某头部主播因直播间“刷单炒信”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200万元,正是适用《电子商务法》的典型案例。对于抖音上的商家或内容创作者而言,通过刷赞提升产品“好评率”或“销量”,不仅面临平台处罚,更可能被消费者以“欺诈”为由起诉,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再者,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刷量行为往往依赖第三方软件或脚本程序,这些程序可能非法获取用户信息(如账号密码、设备IMEI号),或通过恶意代码控制用户设备进行批量操作,属于《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禁止的“提供专门用于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若刷量平台未取得相关资质,通过技术手段为大量用户提供刷量服务,还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2020年浙江警方破获的“流量造假”案件中,某公司开发刷量软件牟利超千万元,负责人最终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刷点赞和关注行为的危害远不止于法律风险,它对整个短视频生态的破坏是系统性的。对平台而言,虚假数据导致算法“失聪”——优质内容因真实互动不足被淹没,低质内容因刷量获得推荐,用户逐渐失去信任,平台活跃度与商业价值双输;对用户而言,刷赞刷关注制造了“流量幻觉”,让创作者误以为“内容不重要,数据才重要”,从而陷入“为刷而创”的恶性循环,最终扼杀原创动力;对社会而言,这种行为助长了浮躁风气,扭曲了“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敬业”背道而驰。

随着监管趋严和技术升级,刷点赞和关注的空间正被不断压缩。市场监管总局已将“网络虚假营销”列为重点整治领域,网信办“清朗”行动多次点名“流量造假”,抖音等平台也在持续升级风控系统——通过AI识别异常行为模式、建立“数据真实性”核验机制、对商业合作中的流量数据进行审计。可以预见,未来的短视频竞争将回归本质:真实的内容、真诚的互动、合规的运营,才是账号立足的根本。

刷点赞和关注的“流量捷径”,实则是法律与道德的“悬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真实是数据价值的基石。无论是个人、机构还是平台,唯有敬畏规则、坚守诚信,才能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短视频生态——毕竟,泡沫堆砌的流量终将破裂,唯有真实的内容与合规的运营,才能穿越周期,赢得真正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