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作为短视频领域的头部应用,其内容生态的繁荣离不开用户互动数据的支撑,但近年来“刷赞刷粉”行为的泛滥却成为行业隐疾。这种行为通过技术手段或人工操作虚构流量、伪造互动,不仅扭曲了内容价值的评判标准,更触及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是否违法?这一问题需从法律性质、法益侵害及实践规制三重维度深入剖析。
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并非单一动作,而是涵盖机器刷量、人工刷单、流量包交易等灰色产业链的统称。从普通用户为满足虚荣心购买“基础粉数”,到商家为提升商品销量排名批量采购“互动套餐”,再到MCN机构为包装“网红人设”系统性伪造数据,刷赞刷粉已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据行业不完全统计,抖音平台日均存在超百万条虚假流量请求,这些非自然互动数据不仅污染了平台的内容推荐算法,更让“流量=价值”的错误观念在创作者中蔓延。
从法律性质判断,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明显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性规定。该法第二条明确要求经营者遵循“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而刷赞刷粉通过虚构数据、伪造互动的方式,人为扭曲了内容市场的竞争机制。例如,某美妆品牌为推广新品,通过第三方机构在抖音平台刷取10万点赞和5万粉丝,使其产品视频在短期内获得算法推荐,挤占了优质内容的曝光空间。这种行为直接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不得对其商品的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禁止性规定,构成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多个案例将抖音刷量行为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如2022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某科技公司诉刷单平台案中,法院明确判决“刷量服务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网络营商环境,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若将视角延伸至《电子商务法》,抖音平台上的电商创作者通过刷赞刷粉提升商品销量和用户评价,更直接违反了该法第十七条“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的强制性规定。消费者基于虚假的点赞数和好评率做出购买决策,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导致商品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的纠纷。例如,某服装商家在抖音直播间通过刷赞营造“万人抢购”假象,消费者收货后发现质量低劣,投诉后发现其真实销量不足显示量的十分之一。此类行为已超出平台违规范畴,触及《电子商务法》的监管红线,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第五十八条“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进行行政处罚。
从网络安全与技术规范角度,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可能违反《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部分刷量服务商为规避平台检测,采用爬虫技术、模拟人工点击等非法手段侵入抖音系统,或开发外挂程序批量操作用户账号,这些行为已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2023年某省公安部门通报的案例中,一犯罪团伙开发“抖音刷量助手”软件,通过非法获取用户账号密码进行批量刷赞,涉案金额超千万元,最终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案例为技术型刷赞行为敲响了法律警钟。
平台规则作为用户与抖音之间的“契约”,进一步明确了刷赞刷粉行为的违规属性。《抖音社区自律公约》第3.2条明确规定“禁止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流量、关注、点赞等数据”,第4.1条赋予平台对违规账号“限流、封禁、封号”的权利。这种行业自治规范虽非国家法律,但基于用户协议的法律效力,对创作者具有约束力。现实中,大量账号因刷赞刷粉被抖音平台处以“流量清零”“功能限制”等处罚,部分严重违规者甚至被永久封禁。平台规则与法律规制形成双重约束,共同构筑了抵制虚假流量的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的违法性判断需结合主观恶意与行为后果综合考量。对于普通用户偶尔的“互赞互粉”行为,平台通常以教育引导为主;但以营利为目的的规模化刷量、以欺诈为手段的虚假宣传、以技术为工具的非法入侵,则必然面临法律与平台的双重追责。这种“分级分类”的规制逻辑,既体现了法律的谦抑性,也彰显了打击核心违法行为的决心。
随着监管趋严和技术升级,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网信办“清朗”系列行动将“流量造假”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反刷单、反虚假宣传”专项执法,抖音平台也持续升级风控系统,通过AI算法识别异常流量模式。2023年抖音官方数据显示,平台通过“天网”系统日均拦截虚假流量请求超2000万次,封禁违规账号5万余个。这种“法律+技术+平台”的协同治理模式,正逐步压缩刷赞刷粉的生存空间。
抖音平台刷赞刷粉行为的违法性,本质是对公平竞争秩序、消费者权益和网络生态的系统性破坏。从法律条文到司法实践,从平台规则到行业自律,多维度规制已形成共识。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唯有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以优质内容吸引用户,才能在合规轨道上实现长期价值;对于平台和监管部门,需持续完善全链条治理机制,让虚假流量无处遁形。唯有如此,短视频行业才能回归“内容为王”的本质,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